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①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

现代文阅读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①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②展望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③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1945年左右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他们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然而,也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④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⑤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⑥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

⑧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⑨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一现象是一个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失常。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2012年,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但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网络的流行,使得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D.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D.郊区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也将出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

 

1.B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答非所问,第三段原文“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推断出”表明它是一个推断,而非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外延的题目命题方式是用文章以外的内容考核文章中的概念,首先对文章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看列举的事例是否符合文中的概念的内涵的要求。如此题的考核的概念是“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B项答非所问。 2. 试题分析:以偏概全,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原因至少有三,公交发展、网络流行、21世纪城市化。原文“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把未然当成已然,原文第九段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混淆范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中,“颜值”“创客”“主要看气质”榜上有名。若能“颜值爆表”“有创新理念、能自主创业”“气质上佳”兼而有之,当然是人间极品,但芸芸众生往往不可兼得。

如果三者之中必须要舍弃其中两个的话,你会怎样取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举办。下面是这次峰会的会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泊尔人发明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____,少许几笔即可完成。泥版是尼泊尔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____。但是,木板文书不易保存,所以现在____,即便有些存留下来,也是破损严重;坚固的石料在当地又极为稀少,几乎成为神庙或皇室专用。相比之下,泥版成了最好的选择。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                                 ,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①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②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③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④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

⑤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

A①③④②⑤      B②①⑤④③

C③②①⑤④      D③②⑤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若都等着买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这是不良的连锁反应。

B. 丝绸之路,这条起始于2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文明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

C. 我国目前已推行的涉农专业学生中职免费,意图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D.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回忆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用作溶液的是沸点较低的乙醚,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