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者——那些有着高尚却常常不切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者——那些有着高尚却常常不切实际的理想的人们。我们也知道现实主义者——那些把目标限定在能达到的成功,只设置实际且可操作的计划的人们。的确,实际的人常常能实现他们的目标,然而没有那些梦想家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怎样呢?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文体为议论文;

③不少于800字。

 

我是活动家,也是梦想家 很多人都在为梦想而苦恼,我觉得:拥有梦想是一件很烂漫的事,不管是任何名人,一定会有关于梦想的感悟,说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也不为过。孩童时期拥有懵懂的梦想也是很幸福的,即使只是模模糊糊的一层,心里也会洋溢着快乐。拥有梦想,生活就永远是晴天;行动起来,人生就充满意义。有人概括得很精辟: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有时梦想是不切实际的,但毫无疑问,梦想是人类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愿望。可是,想需要坚定,梦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而坚定信心就成了最难的过程。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这描述的正是梦想。都说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是为了磨练人,实际上有几人接受这个真理?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些人便不把梦想当回事了,他可能会说:“这不适合我,放弃吧,走这条路是不会成功的。”这种人一辈子都不会成功。这样的人还不算最差,有一种人,野心勃勃却从来没有实际行动,光说不做——假把式,这样的人,梦想还没有开始就夭折了。这当然只是反面教材,只有坚定执着的人,有行动的人,梦想才能永存。 古时为梦想努力的人很多,他们的梦想就是激励自己的动力,激励着他们为梦想做出行动。唐伯虎潜心学画、朱元璋放牛读书、匡衡凿壁偷光、屈原洞中苦读……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为目标所做出的行动都是值得的,至少问心无愧,为了自己的梦想,你做出行动了,就朝成功走出了第一步。詹•哈尼克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行动是梦想的翅膀,想要成功,就得先有实际行动。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失败过无数次,这时候他可以放弃,只要找一个借口就可以轻松甩掉这个难题,但是爱迪生没有放弃,他失败了一次又一次,重来了一次又一次也不放弃,后来终于成功了。爱迪生的成功在于他的行动,要是爱迪生当时放弃了,不做了,也许我们现在还在烛光下生活。爱迪生是一个成功的梦想家,也来源于他执着的行动。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成功者拥有一流的态度。你保持着执着的态度做出的行动,将使你成功。 也许你不知道,就在你以梦想为动力做出执着行动的时候,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就像许多成功人士,也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成功,在努力奋斗中,他们就不知不觉成了一名梦想家。假如你为理想而做出行动,那么请你坚定,因为你正在朝着成功前进,梦想家! 【解析】 试题分析:这则材料的核心在于如何认识和评价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材料对两者的主要特质做了概括:理想高尚却常常不切实际;为能达成的目标努力,设置实际且可操作的计划。对学生作文的立意和表述,不必在概念的内涵上斤斤计较,能体现以上的核心意涵即可。材料中对于两者还有另外的表述:理想主义者——梦想家们;现实主义者——实际的人。应该把它们视为同一。认识和评价的角度,可以是个人实现的层面,当然更可以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更应关注的是材料的表述。用“高尚”来修饰理想,显然和“远大”“遥不可及”一类的词不同。“高尚”含有道德判断,有指向“情怀”的意涵。“不切实际”指脱离现实条件,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甚至理想主义者终其一生也无法看到其成为现实。这自然会引发对这种追求和坚持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立意应视为切题。对于现实主义者(实际的人),材料运用了中性的表述:目标能够达到,计划实际且可操作;“常常能实现他们的目标”显然与“不切实际”构成了对照的关系。无论是个人实现还是社会发展,这种行为方式和处事策略的价值和意义都值得肯定。立意如果全盘否定现实主义者,则显然没有准确理解材料的表述。可以看出材料并没有暗示考生对两者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和价值判断。当然一个作文命题的话题,常常会有现实针砭,或者说有现实背景作为前提。如果联系当下社会功利和实际至上、理想和情怀缺失的现实,通过立意体现某种贬抑或褒扬,应该视为切题。材料的要义在评价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认识和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其人其事,如理想主义者和他们对高尚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如果衍变为要有理想和情怀、必须面对现实之类的立意,只能看作是基本切合题意。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警示】此次作文难度不大,但容易犯如下错误。一、立意浮于浅表,缺少深刻认识。二、论据选择大众化,缺少私人化素材。本次写作,学生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可能会更多的倾向于新闻热点人物、体育明星或者历史熟人,比如房祖名、保尔·柯察金、顾少强老师等等,或者一些常规的名言,背诵痕迹远远大于阅读痕迹。就议论文写作整体而言,可能会缺少属于私人化的生活素材和阅读素材。三、记叙低幼牵强,缺少独特的生活体验。四、议论文概念化。议论文的标签体现在:一是围绕“梦想”和“现实”的概念打转或者纠缠不清,缺少中间的分析与衔接;三是通篇说理,围绕概念和所谓的道理进行“自顾自”地议论,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如此说理,苍白无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杂谈

鲁迅

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能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着,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2.简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3.文章题为“读书杂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竹排嫂

刘心武

制竹排的原料,一是竹子。大货车运来竹子,卸下,先要破开,再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截好的竹板上打孔。再就是比较细的钢筋,用来将打好眼的竹板串起。固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能套住钢筋头的扳子,将露出竹排两边的钢筋头掰弯,箍定竹排;另一种是钢筋段两端有螺纹,将螺母旋进去箍紧。这并不是轻松的体力活儿,本应由男子汉来干,但是如今镇子附近的村里,留守的男子多是老弱病残,于是,形成了竹排嫂大军。她们生产出的竹排,隔几天就有大货车来装走,老板望着满载的货车远去,笑逐颜开,竹排嫂们则盼着运竹子的货车到来,那样,她们就可以继续挣钱了。她们挣的是计件工资。每天东方发亮她们就来,露天干活,中午不回村,自带馒头,就着花生米,喝老板供应的开水,吃完喝完,稍稍说笑一阵,再接着干,直到天光模糊。收工时当着老板的面点数,算下来,每个竹排嫂平均每天能挣80元,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收入她们至关重要,在城里务工的男人虽然每天的工资比她们高许多,但是要等到春节前,才能领足工资,若是大小老板拖欠,还得抗争一番才能把钱带回家,因此,竹排嫂们每月一结的收入,便是家中老小生活的切实支撑。

羊群有头羊,竹排嫂里有“头嫂”,她男人恰好姓祝,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就都叫她竹嫂。竹嫂五官端正,身体健壮,皮肤黧黑,嗓门特大。她男人在北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往往是,下小雨了,竹嫂带领姐妹们退进简陋的檐棚下,继续制造竹排;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套个雨披,还干,直到瓢泼大雨倾泻而来,她才罢休。她儿子上小学,放了学,就来工地找她,她让孩子趴在制造好的竹排垛上写作业,后来,另几位竹排嫂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学过来,几个孩子一起写作业。竹嫂有时会去院外小店,买来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有次老板进的竹子,破开后飞出粉尘,显然那竹子是让虫子啃过了,老板还让制成建筑工地用于蹬踩的竹排,竹嫂就抗议:“不行!建筑工人上去不安全!”老板说:“知道你男人是干那个的,可哪能那么巧,偏赶上他去踩呢?再说,这样的竹片也不至于就会踩折!”竹排嫂们的男人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听了老板这话,一窝蜂反驳,一个说:“她男人没踩上,我男人踩折了摔下来你偿命!”一个说:“谁踩上也是个地雷!”竹嫂就跟老板说:“我们还给你拿它做竹排,不过不是做建筑工地用的,做成养羊用的那种!”养羊的竹排承重不用那么讲究,而且,竹片之间要留缝,好让羊屎蛋漏下去,当然,批发价也就低许多。老板不愿意:“最近哪有来要那个货的啊!”竹嫂就做主:“姐妹们,这批竹子咱们就给他弄成养羊用的!”又对老板说:“你不能赚黑心钱,你要有良心!做成的羊排给你码得齐齐的,早晚能销出去!”老板退让了:“好吧好吧,你个竹嫂,还真惹不起你!”

来了个新手,原来是在鞋厂打工的,鞋厂生意不好,被裁了,来做竹排。为了计件多得,她串竹排的时候,本该在上好螺母以后,用锉子把露出的螺纹锉花,以防螺母在运送、摆放过程中震松,她却省略了那道工序,直到收工前,才被竹嫂发现。竹嫂不依,那新手说:“你倒比老板还狠,哪有那么巧的事,偏我做的就散架!”吵到老板那里,老板对那新手说:“你的男人,是在城里收废品吧?你要不跟竹嫂她们一条心,我也不敢用你了。我出的竹排为什么供不应求,口碑那么好?就因为在我这里干活的媳妇们,男人全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她们的心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结果,那天竹排嫂们加班,把那新手做的竹排一个个找出来再加工。她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详细介绍竹排的制作原料和方法有何作用?

2.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竹嫂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结尾竹排嫂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虽无丝竹管弦之胜,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6)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7)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8)         ,彩笔新题断肠句。(贺铸《横塘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

晁端礼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雪少,千门月淡,元宵灯近。

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

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阑干,但有盈盈泪眼,把罗襟揾。

【注】

①晁端礼:北宋词人。因得罪上司,废徙达30年之久。

②九衢:指御街。

1.简析上阕“九衢”以下六句的写景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

“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张汤宜无后者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扬雄宜有后者也。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常诵云尔。

乃者官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吾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读之而惊曰: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君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郃以星知之。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诗》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①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之三年                游:交往

B.博辩俊伟,人远甚          绝: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        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在其子固    报:回复

2.下列选项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达贤者有其实而辞其者皆有后          之游三年

B.乃者官                              绝人远甚将必显

C.进士得官                            星知之

D.常诵云尔                            举世莫知

3.把文中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4.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其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