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概括分析题 有人倡议部分恢复繁体汉字,说从中可读出古人的匠心,如“愛”须有“...

材料概括分析题

有人倡议部分恢复繁体汉字,说从中可读出古人的匠心,如“愛”须有“心”,“親人”必须相见;用繁体字才有机会向祖先表示敬意。反驳随之而起:繁体字笔划繁杂,孩童识字要耗费巨大精力,不信请默写“鸞、叢、釁”,或者请用篆书书写。繁体字来自祖先的创造,篆书来自祖先的祖先,别说这种要求无理,根据相同的逻辑,篆书与繁体汉字无非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

繁体字的流通约中止于上世纪50年代;汉字史上最大的转折是汉魏之际篆书退出日常书写领域。从此,汉字简化活跃于文字史之中。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相继而来的行书和草书无不包含了简化的意图。

有人认为汉民族很少有创新冲动。其实不然。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难。创新不是单纯依靠灵感和想象力,它更包含了对历史条件的洞察,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新的举措。为何篆书消亡于汉魏之际?历史条件的改变是重要诱因。文字交流数量急剧增加,书写工具改变,这些都在召唤更便捷的字体。20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有着相近的理由。当时,汉字的简化成为疏通瓶颈的文化工程。必须承认,这个工程的开启需要非凡的胆魄和勇气。虽然它为古籍和书法保留了繁体字的特殊区域,但许多人仍感不适,这已经足够瓦解创新的冲动。可是,现今文字交流数量巨大,如果每个字平均耗时增加01秒,整个社会会增添多少成本?

从汉字的演变史可知,如果想到的仅是恢复繁体字,那么这种做法迹近于买椟还珠。现代社会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古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时代。

(南帆《我们要向古人学什么》,有删改)

1.请具体解释“买椟还珠”在文中的意思。

2.为什么说“这个工程的开启需要非凡的胆魄和勇气”?

3.作者对汉字演变史有哪些深刻认识?

 

1.“椟”指繁体字;“珠”指创造精神。“买椟还珠”是指仅恢复繁体字而丢弃了汉字演变中的创造精神。 2.要具备巨大的创新精神,突破“古制”的束缚;要洞察时代需要,作出决策;要克服来自他人抑制创新的阻力。 3.(汉字演变史)体现了古人对时代的洞察;简化意图始终贯彻其中;是古人创新精神的体现;能启示后人创造自己的时代。 【解析】 试题分析: 1.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题干问的是“请具体解释‘买椟还珠’在文中的意思。”首先在文中找到“买椟还珠”,在文章最后一节,然后抓住关键词“椟”“ 珠”结合上下文“如果想到的仅是恢复繁体字”“ 古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时代”,因为在文章总结段,所以要联系文章主旨“呼唤创新精神”,理解含义。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这类题目,首先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到原文中,通过筛选上下文的信息,来组织答案。不可照抄原文,要加以概括总结。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比如题中的“椟”“ 珠”;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本题所考的句子就是在文章最后,是总结句。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2.为什么说“这个工程的开启需要非凡的胆魄和勇气””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题区间主要在文章中第3节中,联系上下文,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对评价性句子直接提取,对描述性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如根据“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难。创新不是单纯依靠灵感和想象力,它更包含了对历史条件的洞察,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新的举措”“文字交流数量急剧增加,书写工具改变”“但许多人仍感不适,这已经足够瓦解创新的冲动。”可以提取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切块,确定答题区间在第3节。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作者对汉字演变史有哪些深刻认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联系上下文,确定答题区间在3-4节中,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对评价性句子直接提取,对描述性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如根据“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难。创新不是单纯依靠灵感和想象力,它更包含了对历史条件的洞察,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新的举措。”“文字交流数量急剧增加,书写工具改变,这些都在召唤更便捷的字体。20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有着相近的理由。”“古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时代。”可以提取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切块,确定答题区间在3-4节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单题

1.“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简要叙述“目视十行书”所写的事件。

2.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败结陆逊?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关羽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于静的军营扎在低处,大水把七军军营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找个高地避水。关羽率领水军进攻。把于禁围住,于禁被逼投降,庞德不降被斩,关羽从此名震中原。

B《三国演义》中,为阻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拟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请战并立下军令状。亮命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兵镇守街亭

C《三国演义》中,刘备有一次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声都是胆也!”赞的正是长坂坡一战时的英雄事迹。

D《三国演义》中,关羽与东吴大将陆逊在荆州交战大败,因兵少粮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

E《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这段文字让我们窥视到曹操除了“奸诈”之外,还有“能”和“雄”的一面,这全归功于作者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曹操的每次回答仅一两句就切中袁术、袁绍、刘表等人的弱点和要害,可谓切中肯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老杜句法,盖得之矣。而复云由山谷以入,则恐不然。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若虚尝乘间问之,则曰:“鲁直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然於少陵初无关涉前辈以为得法者皆未能深见耳。”(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五处)

2.文中“山谷”即          ,“工部”即         

3.作者和史舜元对“吾舅”学诗的看法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者——那些有着高尚却常常不切实际的理想的人们。我们也知道现实主义者——那些把目标限定在能达到的成功,只设置实际且可操作的计划的人们。的确,实际的人常常能实现他们的目标,然而没有那些梦想家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怎样呢?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文体为议论文;

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杂谈

鲁迅

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能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着,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2.简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3.文章题为“读书杂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