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2)人生苦短,相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横流的沧海,又何其渺小卑微。苏子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深沉的感伤。

(3)《逍遥游》中庄子表现自己对求福之事不曾急于追求的句子是“                ”。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渺小卑微”“求福之事不曾急于追求”,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蜉蝣”“渺”“粟”“数数”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本诗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责杲,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

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B.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C.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D.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总兵,镇守边区的统兵官官名。清初始设,本为差遣的名称,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指的是官员辞职归家,源于汉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是70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2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及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能体现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于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人们恐怕已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华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中国的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中华饮食在同化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本土性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是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果蔬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了改善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有了巨大变化,但中华来源Z-x-x-kCom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来源学+科+网Z+X+X+K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所用的“胡床”“貊盘”开始逐步流向中原地区。“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而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将会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饮食不断接受和融合外来食物品种,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已经没有谁能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原后得到大范围推广,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华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将被世界各国认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飞信微信;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河,欢快地流淌,不被截断;鸟,快乐地飞翔,不被侵扰;人,自由地生活,不被禁锢。这就是幸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