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以其     的写作姿态和独特的话语方式在群芳争艳的女性作家中倍受瞩目。

②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     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③她穿着一件华丽的衣服,在人群中显得    

A.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B.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

C.卓尔不群   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D.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解答成语题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注意搭配的对象。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卓尔不群: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出类拔萃:超出同类。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1022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B.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的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C.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D.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E.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莲池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讨论了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用“                 ”两句从“不变”的角度表达作者“而又何羡乎”的具体原因。

(3)《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

C.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