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阅读下面的文,完成后面各题。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已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人奋进!”(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乱世黄河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谭其骧《长水集(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处,这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传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2.本文的传主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相信”的关系?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E.C 2. ①有自知之明,确定合适的努力方向,锲而不舍,终身以之。 ②注重集体研究与协作,善于与人分享学术研究成果。 ③不迷信权威,在研究领域有所成就。 ④肯下功夫,弥补弱势。 ⑤为学术而献身。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将才华无私地奉献给学术。 3. ①本文叙述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贡献,介绍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和著作成就,叙述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②本文为自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自述在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叙述的角度更显真切。 ③引用历史地理专家葛剑雄对传主谭其骧的评价,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④语言表达比较客观,平实自然,没有任何修辞渲染,没有过多艺术的加工。 (答案分别从叙述的内容、角度、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说明传记叙述的真实性。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 4. ①谭其骧所说的“不迷信”,是不迷信学术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例如他不迷信杨守敬的学术成果,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佩服钱大昕和王国维,但又勇于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治理黄河的学者,他也敢于质疑,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 ②在学术研究时,我们确实不能盲目迷信前人的观点和结论。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超越前人。我们对前人的观点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勇于求真,探究真理,实事求是,得出客观的结论。 ③但“不迷信”并非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对于前人正确的研究结论,我们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学术进步。例如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吸收了杨守敬部分研究成果。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分析概括基本正确,他转系与自身的思维特点有关,但并不是唯一原因,表述不够严谨,因此选A项得1分。B项这句话强调的不是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而是传主组织全面绘图的必要性,因此选B项者不得分。C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局部表述,分析合理,因此选C项者得2分。D项“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表述不合适,其实顶礼膜拜与质疑并不是矛盾的,更不能说明他心理茫然,因此选D项者不得分 。E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传记最后一段概述他晚年的规划,这的确能印证相关衔接内容中葛剑雄对他的评价,该选项能准确、细致地覆盖本文和相关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E项者得3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本文和相关链接,自己梳理谭其骧学术研究方面的品质,并找出揭示其品质的句子。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该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风格、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理解和鉴赏。答案分别从叙述的内容、角度、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说明传记叙述的真实性。每点2分,答对其他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该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解释“不迷信”的意思以及在谭其骧身上的体现,其次是正面分析“不迷信”的价值,然后辩证分析“迷信”与“相信”的关系。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走正门

(1)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2)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3)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竞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4)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5)海爷却说,不可。

(6)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7)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8)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5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9)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10)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11)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12)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13)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14)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15)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16)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17)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18)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両得栩栩如生。

2.小说第(3)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两句表达了君子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

(2)杜甫在《登高》中概括自己晚年悲凉处境的诗句是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

1.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2.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诗歌的第三句到第六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2.诗歌的最后四句使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给,多所全济。州人李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南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军曹仲宗伐涡阳     隶:跟从

B.仲宗其计             壮:佩服

C.庆之其四垒          陷:沦陷

D.庆之开仓           振:通“赈”,救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B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C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D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庆之年轻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积蓄了很多粮食。

C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高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死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2州人李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完成后面各题。

1965年,湖北望山1号墓发现了一柄古剑。考古学家拔剑出鞘,寒光闪闪的剑身即刻震惊了现场所有人。为了验证是否锋利,大家拿来了二十几张纸铺成一层,结果剑锋一过,轻松划开。

宝剑身上有八个鸟篆铭文,“越王”“自作用剑”这几个字,大家是认识的,但“勾践”两个字,由于工地上没有任何参考文献,一时半会儿无法释读出来。经过有关专家一个多月的讨论,宝剑主人的身份最终得以确认。

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两千年前的吴越之地,和今天一样河流密布,水网纵横。由于开阔的平原较少,中原地区流行的车战难以施展,因而吴越两国极为重视步兵,加上那个时代铸剑专家神工鬼斧的技艺,适合近身作战的宝剑也就有了独步天下的机缘。

1977年,湖北省博物馆借助静电加速器对越王剑的合金成分做了无损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越王剑的剑刃上含铜量是80.3%,含锡量是18.8%:而剑身上含铜量是83.1%,含锡量是15.2%。也就是说,越王剑是一柄复合剑,剑刃和剑身是分开铸造的。

曾为勾践和楚昭王铸造多把宝剑的欧冶子等人非常清楚,要铸造一柄合格的青铜剑,在合金配比上,铜要占到75%左右,而锡与铅、铁、锌等元素要占到25%左右。然而,宝剑的各部分合金含量的需求又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刃部得含锡量较高才能锋利。剑身得含铜量较高才能柔韧。这样一来,为了得到比普通宝剑更为优良的产品,剑身、剑刃就必须分开铸造,再合二为一。

在越王剑剑首的位置,有11道同心圆。这些同心圆,相互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粗细,实在让人惊叹。其实,这是铸剑师们在制陶技术上得到的灵感。他们配制出极细的泥料,制作出相应的模具,在凸棱上刻下绳纹后焙烧,最后再浇注青铜液成型的。

剑身遍布菱形暗格花纹,也是越王剑的一大特征。学者们对这种花纹的形成颇有争议,有的说是“金属膏剂涂层”,有的说是“铸槽填锡”。这种花纹与越王剑同时代的很多宝剑都有,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工艺。

复合剑制作、剑首同心圆制作和菱形暗格花纹制作技术,被人们称为“吴越青铜兵器三绝”,这三种技艺,在越王剑身上都有体现。

越王剑出土以后,剑身在地下沉埋2000多年却毫无锈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专家认为,首先,越王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其次,出土越王剑的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又用白膏泥密封,使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再加上越王剑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再次,越王剑剑身含硫,能防止锈蚀。

这把名震中外的宝剑,如今已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里,勾践一生中从未到过的地方,他的宝剑却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人惊羡的目光。

1.下列有关“越王剑”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王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1965年被发现于湖北望山1号墓,后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B.越王剑上有八个铭文,起初人们不认识“勾践”两个字,专家讨论后才知道这是一把勾践亲自制作的宝剑。

C.越王剑在地下深埋2000多年却锋利如初,剑锋可以轻松地划开铺成一层的二十几张纸,令人惊叹。

D.越王剑的剑刃含锡量高于剑身,剑身含铜量高于剑刃,是一柄复合剑,符合一把宝剑的合金配比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精美的越王剑能出自吴越与地形有关,由于当地开阔的平原较少,车战难以施展,吴越两国就极为重视适合步兵近身作战的宝剑。

B.比普通宝剑更为优良的产品,由于各部分合金含量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剑身、剑刃必须分开铸造,最后再合二为一。

C.一把青铜剑,铜要占到75%左右,锡与铅、铁、锌等元素要占到25%左右,而刃部含锡量较高才能锋利,剑身含铜量较高才能柔韧。

D.吴越时代的铸剑专家拥有神工鬼斧的技艺,因为他们对青铜剑的合金配比有着清晰的了解,这使得吴越的宝剑有了独步天下的机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合剑、剑首同心圆和菱形暗格花纹种技术同时在越王剑身上具备,使越王剑拥有了“吴越青铜兵器三绝”的技艺。

B.越王剑剑身遍布菱形暗格花纹,学者们对这种花纹的形成颇有争议,这说明越王剑仍然存有今人难以了解之谜。

C.越王剑剑首的11道同心圆,相互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粗细,实在让人惊叹,这来自铸剑师们在制陶时得到的灵感。

D.深埋在数米的地下,密闭的空间环境,髹漆的木质剑鞘,加上剑身主要成分是铜,这些都是越王剑得以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