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C.能否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有诗意追求的人的关键。

D.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句式杂糅,"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和"事故是由……造成的"两个句式出现杂糅;B项,成分残缺,"可改善营养缺乏"后应补上"现象"或"症状"等成分。C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在“引导”前加上“能否。”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语病,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名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时遭劫,载他的“的哥”竟        。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名“的哥”告上法庭。

②代表危地马拉国家队出战100场的拉米雷斯虽然一度在前腰位置上显示出不俗的盘带和传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现体能问题,下半场只能       

③中日之间若以武力衡判未来钓鱼岛之输赢,则两国之间必无赢家。真正的赢家将是        的美国。

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        ,待时机成熟便以所谓中立国的身份向交战国家贩卖军火、战略物资、情报等,伺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得战后美国的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A.袖手旁观      隔岸观火    作壁上观    坐山观虎斗

B.袖手旁观      作壁上观    隔岸观火    坐山观虎斗

C.坐山观虎斗    作壁上观    袖手旁观    隔岸观火

D.坐山观虎斗    袖手旁观    作壁上观    隔岸观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

说蔡先生的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清朝、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很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或说“国之重臣”,确实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那就是以国事、天下事为念。

蔡元培做官的机会太多,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一生清贫,尤其是晚年寓居香港期间,经济上甚是困窘。蔡先生的儿子蔡怀新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有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先生的人太多了。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毛泽东、刘开渠、王云五这些人,还有众多的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元培先生。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蔡元培知道廖平子生活清贫,每月赠法币十元,数年不断……可见蔡先生的豪情出于至诚。

蔡元培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他发布了褒扬令,称赞他“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他们习惯了当官做吏后,便难以回归平实,再难以自食其力。在这方面,蔡元培先生的自信与自足是少有的。

1907年5月,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再次学习,历时4年之久。

因为公派留学机会搁浅,蔡元培决定自费,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的侄子唐宝书、唐宝潮等兄弟四人做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他的挚友张元济先生向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蔡元培在欧洲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每月稿酬100元,如此保证蔡元培留学所需,并维持其在国内的妻子儿女的生活。

蔡无培自称“好好先生”,但其实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终生都涉足官场,辞职于他几乎是家常便饭。

1898年,32岁的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位列写史的行列。但当年戊戌政变后,蔡元培仍选择了辞职。1900年,34岁的蔡元培已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一年多,学堂新旧势力争执不断,他支持新派,遭到出资人的干涉。蔡元培断然辞职。1902年,36岁的蔡元培时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一年多,学校发生学潮,蔡元培支持学生退学,他自己则辞职。1912年,46岁的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辞职。1917年,51岁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他向总统黎元洪提出辞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部分学生被捕,蔡元培四处奔波,救助被捕学生,学生获释后,蔡元培向总统徐世昌递送辞北大校长信,于当晚离京。

有人统计,蔡元培先生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地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这些学校的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校长的身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恩格斯曾称赞但丁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我们看蔡元培先生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一句,可见作者对蔡元培的钦佩、赞叹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张謇、章太炎等人的轻视态度。

B.蔡元培为官多年但没有积蓄,主要原因是他把所有收入都捐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

C.作者借蔡元培病逝后各方的反应,赞扬了先生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道德领域的垂范作用,表达了对先生逝世的惋惜。

D.蔡元培为官期间屡次辞职,有人统计,他一生辞职多达27次,可见其做人缺乏变通、做事缺乏毅力和坚持。

E.作者通过客观的史料、文字资料,介绍了蔡元培的为人和社会影响;在编排、叙述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态度鲜明的主观性评价。

2.蔡元培性格中有哪些让人钦佩的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这一句在全全文中有何作用?

4.有人说,蔡元培一生为官但生活清贫,此文应以“蔡元培的清贫”为题更妥。请结合全文,条理清晰地表达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原载《文苑》2016第一期)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并讲究铺垫和伏笔,如写老中医"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表明老中医颇喜爱这一宝物,也为后文他预测我会当医生埋下伏笔。

B.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小说段落都很短小,甚至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也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D.小说语言华丽典雅,颇有张力。如对成色迥异的两个青花瓷瓶的描写,我家的"釉色发暗"暗示并不值钱,官宦人家送的"青翠欲滴"暗示价值不菲。

E.我去找老中医看病给母亲看病时,写到“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2.“青花瓷”是小说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重要物件,请从这个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并指出故事的高潮部分。

3.老中医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老中医这一形象特征。

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医者”作为小说的标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3)《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