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文显其品 方动人心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解析】 试题分析:元好问《论诗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此诗通过评论西晋诗人潘岳,嘲讽其做人与作诗相悖的二重性格。元好问认为作诗应写真情,因而鄙视编造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潘岳曾在作品里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而被广为传诵,但实际上他的为人却是慕求荣利,趋炎附势,是一个谄媚权贵、善于钻营的无耻小人。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心画心声总失真”,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仔细阅读材料,就不难发现,这段文字的关键句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即使不了解引诗的背景,也可以从提示语中得知元诗的主旨。而命题者的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请注意“应该”二字!也就是说两则材料无非从正反两方面来印证,而说的是同一个观点,即为文为人应该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

(2)长桥卧波,                 ?                  ,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3)               ,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守着窗儿,                !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我最怜君中宵舞,                  。看试手,              

(辛弃疾《贺新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      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       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         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           症状。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4.把第三大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omatic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

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密切的关联。

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

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比内部言语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

B如果把思维比作乌云那么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阵词的雨点洒下。

C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

D言语表述时需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

3.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