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海岸侵蚀是由于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后退和海滩下蚀的地质现象,导致海岸侵蚀的原因虽然有很多,① 。例如:沿岸采沙直接减少了海岸陆域面积,沿岸开采地下水使地基产生沉降,而开采珊瑚礁、采伐红树林等活动则使海岸失去庇护。② ,我国则是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防治海岸侵蚀时,一些欧美国家在重要的岸段划有预警线,③_ 。而在我国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直接建在沙滩上,这就极易酿成灾祸。
填入下面文段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① ,② 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③ 是值得怀疑的。④ ,议员在议会中打架,⑤ 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⑥ 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然而 | 如果 | 一定 | 那么 | 虽然 | / |
B | 可是 | / | 肯定 | 也许 | 即使 | 那么 |
C | 但是 | 如果 | 大概 | 比如 | 也许 | 而 |
D | / | 一旦 | 似乎 | 也许 | 那么 | 可是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白皮书说,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
B.家属称,从今年3月开始,锦鹿公司虽然承担戒毒所西北区域的填土项目,但双方未签订合同。
C.虽然学校三令五申,要求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但是随手乱丢垃圾,人走关灯,损坏桌椅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
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④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⑤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邻水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不得已辍学,成为了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
年轻的甘惜分求知若渴,他倾尽微薄的工资,多方订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与甘惜分邂逅,并在这个年轻人心底触发了强烈的共鸣。如果说进步书报为甘惜分提供了影响深远的价值观启蒙,那么两位重要人物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其一便是他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熊寿祺,已投身革命多年,经常以通信的方式教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另一位是他中学时代的老朋友熊复,这位毕业后去上海读书的伙伴,不仅与他志趣相投,也通过书信拓宽了他的革命视野。
血气方刚的甘惜分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他团结县城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后将其改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地方的进步运动。
在熊复的邀请下,甘惜分踏上前往延安的旅程。1938年到达延安后,先是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之后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在政治经济研究室专门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在23岁的时候,甘惜分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
他的命运在而立之年迎来了第二个转折点。“在晋绥边区的时候,我先在《晋绥日报》,然后在新华社晋绥分社,慢慢学做记者。”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中,他一步步参与一线的新闻实践。实际上,甘惜分一直希望自己能像邹韬奋一样,做一个能带给人巨大鼓舞的新闻记者。1945年,为顺应国内外局势变化,甘惜分被调动到军区司令部,负责每天撰写军情报告送到新华社,在前线供稿,这就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发端。1946年甘惜分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街市,观察各方动向,回到后方后,甘惜分完成了《大同——日本投降者的乐园》《尴尬的嘴脸》等通讯,引起广泛重视。凭借在一线工作中培养起来的专业嗅觉,他慢慢建立起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
1947年,甘惜分进入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担任领导,感动几代人的刘胡兰烈士事迹,就是甘惜分在这个阶段亲自修改、编发的。短短两年时间,甘惜分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回顾这段生涯,他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方实际。”
1954年,38岁的甘惜分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主要讲授新闻理论。“我1954年到北大,当时新闻系什么都没有……我就慢慢地,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摸索。”凭着不服输的劲头,甘惜分按往日的经验,在学术圈子里摸爬滚打。“我就是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自投罗网,闯进这个‘无学之学’的圈子里面来研究新闻学的,与他人的争论,也只是为了探讨新闻这门学科的规律。”在后来的艰苦环境中,甘惜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新闻学的思考,“只想大事,不想小事”的性格让他的思想在更广阔的天空里翱翔。
经历了“反右倾”和“十年浩劫”,甘惜分在一篇自述中感叹:“从1954年到1980年,这26年中大多在政治运动中瞎折腾。人的一生有几个26年!到了老年才进入角色,悔之晚矣!但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我必须站出来!”1980年,64岁的甘惜分果然“站出来”了,他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科书——《新闻理论基础》的初稿。在这本书的基础上,1986年,甘惜分又创作了《新闻学原理纲要》。
相关链接:
①影响深远的《新闻理论基础》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全面阐述新闻传播规律及新闻事业的专著。一经出版随即轰动,共印刷20万册,成为大学新闻学理论的入门课本。
②甘惜分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并在学校指导开设了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舆论学原理等课程。作为师长,甘惜分数十年来桃李满园,童兵、郑保卫、喻国明、刘建明等一批弟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为了中国新闻界新一代领军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进步读物与良师益友是促成甘惜分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他前往延安,并成为一名政治教员。
B.在加入党组织后,甘惜分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在县城成立秘密读书会,积极支持地方的进步运动。
C.甘惜分的梦想是做一名能带给人鼓舞的记者,在晋绥边区,他从前线向新华社供稿,梦想终于成真。
D.甘惜分不仅为新中国新闻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E.修改、编发刘胡兰烈士的事迹标志着甘惜分已经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
2.在一线新闻岗位上,甘惜分是如何“摸爬滚打”的?
3.甘惜分为什么能以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理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4.本文的题目为《甘惜分的探路人生》,甘惜分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探路”?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 ,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2)杜甫《登高》中,通过视角的俯仰和远近的变化,使用叠词,描绘秋景的一联是“ , ”。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