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不能跟时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不能跟时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为什么那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混在一起,名曰“文化副刊”。我无意看轻娱乐,只是对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表达一下虚弱的无奈,只是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忧虑一下趣味的滑坡。

在出版业十分发达、资讯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可谓不易,甚至要常常保持一种警觉。胡适对做学问的要求是要像孟子说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外,他还加一句“时髦不能跟”。他认为做学问最忌跟风。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周围的人都说好,大家都在谈论,大有“非读不可”之势。此刻,单是虚荣的诱惑就足以让人难以抗拒,因为感觉不读不看,自己就OUT了。这时候如果还能有所坚持就真的很不简单,甚至值得尊重了。

这么说,并不是拒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阅读,而是深感养成独立趣味之必要。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相似的人多,独特有趣的人少,从根本上说,是有独立审美趣味的业余“学问家”太少的缘故。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专业训练,甚至太过相似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太多的相似,恰恰缺少了独特与不同,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这样的相似,往大了说,从长远看,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

当然,独立的趣味与广博的审美并不矛盾。特别是作为副刊编辑,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直接影响着副刊的“成色”。虽说报纸副刊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副刊所刊发的作品也未必符合每一个编辑的趣味,但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和线索提供者。它让人安静下来,沉淀下来,不过于追求有用,而是体会无用之用、过程之美,对人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保持广泛的兴趣,保持心境的洒脱,保留心底的温润。这样丰盈的精神生活常常是在某种孤独中实现的,而不是在热闹中获取的。时髦的东西多了,会热闹一时,引人关注一时,但长久来看,恰恰丢掉了自己的根本。

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急剧变化,似乎人人都感受着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人都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几乎成为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我想这恐怕是诸多名曰“文化副刊”的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的内在原因吧。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也曾有过随潮流的脚步去追逐,为炫目的表达而惊叹,被动人的文采所折服的经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热闹与繁华过后,真正能留下来成为值得你信任的“朋友”的,恰是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它让你身心舒展、灵魂自由。

时髦不能跟,自己不能丢。(《人民日报》2015年07月27日24 版)

1.下列关于“我”对“阅读不能跟时髦”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我”担心阅读趣味会滑坡。

B在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我”很是无奈。

C跟风阅读,因虚荣的诱惑而使人无法坚持自我的阅读趣味。

D跟风阅读,造成相似性太多,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胡适认为做学问的要求应该像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时也不能跟时髦。

B能够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大家都在谈论甚至觉得不读不看就OUT了,也不要改变自己的阅读趣味。

C太多的相似性能够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D养成独立的趣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生活中具有独立审美趣味的“学问家”太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刊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对副刊的“成色”有着直接影响,可见,一个副刊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编辑的优秀与否。

B副刊虽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但是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报刊副刊中的栏目。

C“文化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应该与人们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样的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感有关。

D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才能让人身心舒展,灵魂自由,这才是阅读独立趣味的真正体现,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1.B 2.D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我”对“阅读不能跟时髦”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只是社会现象,不是原因。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B只是社会现象,不是原因。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D根据文本内容“从根本上说,是有独立审美趣味的业余‘学问家’太少的缘故”可知,“学问家”错,是“业余学问家”。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根据文本内容“从根本上说,是有独立审美趣味的业余‘学问家’太少的缘故”可知,“学问家”错,是“业余学问家”。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项根据文本内容“虽说报纸副刊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副刊所刊发的作品也未必符合每一个编辑的趣味,但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和线索提供者”可知,“报刊副刊中的栏目”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根据文本内容“虽说报纸副刊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副刊所刊发的作品也未必符合每一个编辑的趣味,但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和线索提供者”可知,“报刊副刊中的栏目”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航天空间站。届时,将有多名宇航员长期驻留在空间站从事科研工作。假如你是其中一名宇航员,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家园,会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能够让人们尽知天下大事;微信、微博让人们的见解得以表达、个性得以展现;数字电视、电影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数字杂志、报纸还可以大量减少纸张的使用,实现环保的目的……

你对新媒体持何种态度?你是否曾经从新媒体的发展中获益?或者你已经发现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弊端……

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查看答案

微写作。

暑假即将到来,请你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一个帖子,描摹你心中最想去的地方,引起朋友们的关注,获得朋友们的响应。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在我看来,黄河的古老和人类个体的年轻,注定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现代科学只为我们掀开了黄河文明的一角,唯有文学,才能让我们仰视或俯瞰到黄河文明的表情。文学心灵的视野比我们眼睛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时光的隧道里扇动艺术的翅膀,不断回首,或者频频前瞻。黄河文明的表情,就是华夏儿女日子的表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我文学的视野里,黄河疆域的宽窄与长短,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她就是我们日子里的一担水,或者一滴水,蓄满了一个散发着五谷杂粮味道的真实世界。

②“日子,就是一担水。”我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闻到了烟火味儿。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庄严,在我内心伸展、蔓延、弥漫。我有理由文学地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5464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天下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④我忽发奇想,假设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我们还有日子的表情吗?黄河流域的大地之下,到底还有多少超越5000年的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受认识的局限,我们姑且屈从传统定论,把华夏文明封顶到5000年。也许,我们仅仅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时刻在提醒:勿回首,向前走,只要把握好日子,你理想中的前面,就在前面不远的前面,等你。

⑤黄河的支流,数以万计,每一条河,都记录着奔向黄河的步伐;每一条河,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它们的精神系统像血一样在每一个黄河子孙的身体里流淌。一条条跨越时空的、奔流不息的河流,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声音,毫无疑问,它也是黄河的声音,它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她带去的,是所有黄河儿女的表情。

⑥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的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艺术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⑦一直在想,在中国,可与黄河比肩的河流不在少数,可是,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唤醒。

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得多,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⑨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⑩“保卫黄河”。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列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三十年前,黄河两岸流行着一首叫《黄河源头》的歌,其中的歌词是: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

我至今仍然想做这样一个梦:自己变成了那个歌声里牧马的汉子,手里拎着酒壶,沿着黄河行走,马蹄悦耳。不远的擀毡房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为我歌唱……就这样策马而去,不愿醒来。

2015年1月于天津观海庐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B. 蔓延 连绵不断。 

C. 毋庸讳言 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

D. 干涸 指水量枯尽,多用于河道、池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文学的角度审视黄河文明,可以帮助人们思考过去和未来,开阔视野,尽情地品尝生活的滋味。

B. 黄河流域存在着5000年以上的历史遗存,作者以此为据,得出了华夏文明不只封顶到5000年的结论。

C. 黄河流域比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得多,这充分说明了“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 的道理。

D. “保卫黄河”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列强所发出的呐喊,现在的黄河已经不再需要保卫了。

3.第③段画横线句子“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天下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4.阅读第⑦段,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画横线的句子“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

 

查看答案

结合《老人与海》和《红岩》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

B. 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 《丧钟为谁而鸣》《警察与赞美诗》都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

D. 《老人与海》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

2.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是美国文学中“硬汉”形象的代表,以下对其性格特征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勇敢出击,顽强拼搏

B. 坚忍不拔,永不服输

C. 充满自信,坚守信仰

D. 刚强执着,不屈不挠

3.小说《红岩》是由作者                      根据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小说中有一个经典的情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监狱,被关押的革命者们难抑激动之情,                        (两个主要人物)以                   (主要情节)的方式,表达对新中国的拥护、对革命的忠贞。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虎丘题壁》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进而想到自己经历的战争,抒发现实之感;屈原在《国殇》中饱含深情歌咏为国而死的将士们勇猛不可侵犯的诗句“                  ”,则传达出一种凛然阳刚之美。

②借古抒怀、借古喻今是古诗文中常见的表达形式,如陆游《书愤》中借诸葛亮的典故写出“              ,明示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阿房宫赋》中杜牧借秦统治者骄奢亡国之悲剧,以“后人”称谓,向唐朝统治者呼告:“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由于经历不同,所处时代不同,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人和人的理想也不一样。很多人如陈恭尹,如杜甫,以建功立业为终生目标,孜孜以求;也有洒脱如曾皙:“              ,童子六七人,             ,咏而归”;还有飘逸如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