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瓛①,字子硅,沛郡相人。年五岁,闻舅孔熙先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瓛字子硅,沛郡相人。年五岁,闻舅孔熙先读《管宁传》,欣然欲读,舅更为说之,精意听受,曰:“此可及也。”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怡然自乐,习业不废。聚徒教授,常有数十。

齐高帝践阼,召瓛入华林园谈语,问以政道。答曰:“政在《孝经》。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又谓瓛曰:“吾应天革命,物议以为何如?”瓛曰:“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及出,帝谓司徒褚彦回曰:“方直乃尔。学士故自过人。”

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记室,瓛与张融、王思远书曰:“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量己审分,不敢期荣,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裳容发,有足骇者。吾庶欲从九九之遗迹,可得奉温清,展私计,志在此耳。”除步兵校尉,不拜。

瓛姿状纤小,儒业冠于当时,都下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当世推其大儒,以比古之曹、郑。性谦率,不以高名自居,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呼为青溪焉。

竟陵王子良亲往修谒。七年,表武帝为瓛立馆,以杨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瓛曰:“此华宇岂吾宅邪?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未及徙居,遇疾。及卒,门人受学者并吊服临送。

瓛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渍指为烂。母孔氏甚严明,谓亲戚曰:“阿称便是今世曾子。”称,瓛小名也。及居母忧,住墓下不出庐,足为之屈,杖不能起。

梁武帝少时尝伏膺,及天监元年下诏为瓛立碑,谥曰贞先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瓛,音huán。②九九之遗迹:相传伏羲画八卦“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九九之遗迹”即阴阳律数之学。③曹、郑:曹褒、郑玄,东汉大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B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C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D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贵游” 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周礼·地官·师氏》:“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C“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D伏膺”一词既可指倾心,钦慕;亦可指从学,师事。宋沈辽《赠清道》诗:“当时二子最名盛,至今学者皆伏膺。”即是“钦慕”之意,本文中即是“从学,师事”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瓛笃志好学,安贫乐道。幼时听到舅舅读书,他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成年后虽身居陋室,仍能不改其乐,坚持钻研学问。

B.刘瓛方正直率,不求仕进。齐高帝向他咨询为政之道,他直言不讳,提出忠告,令齐高帝赞叹不已;他一生多次被征召做官,但多次拒绝就任。

C.刘瓛学识渊博,谦逊低调。他儒学精深,冠绝当时,但从不以崇高的名声自居;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自己聚徒讲学时,则甘居陋室。

D.刘瓛至诚至孝,异于常人。他经年为生病的祖母敷药,以至于手指溃烂;他为母亲守丧时,足不出庐,腿脚因而行动不便,扶杖都不能站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

(2)量己审分,不敢期荣,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裳容发,有足骇者。

 

1.B 2.A 3.C 4.(1)陛下以前车之失为鉴戒,加上宽厚仁政,即使危急也可以安定;如果重蹈其覆辙,即使安定也一定有危急。 (2)(我)掂量自己衡量职分,不敢期望荣耀。早年受贫困缠绕,加上疏懒成性,衣裳头发容貌,足够让人惊骇。 【解析】 1. 试题分析:“除”后面跟官职“奉朝请”,“不就”说明没有就职,“一间”补充“蓬室”,不做后句的主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除”后面跟官职“奉朝请”,“不就”说明没有就职,“一间”补充“蓬室”,不做后句的主语。 2. 试题分析:“其中‘祚’有福分之意”错,“祚”指皇位。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其中‘祚’有福分之意”错,“祚”指皇位。 3. 试题分析:“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错,“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意思是自己去拜访别人时,只让一个门生拿着胡床跟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错,“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意思是自己去拜访别人时,只让一个门生拿着胡床跟随。 4.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戒”“虽”“循”“审分”“婴”“骇”。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戒”“虽”“循”“审分”“婴”“骇”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刘瓛字子珪,沛郡相人。五岁时,听舅舅孔熙先读《管宁传》,高兴地要读,舅舅便为他说解,刘瓛精心听讲,说:“这可以达到。”他被授予奉朝请一职,没有就任,兄弟三人同住一间茅屋,茅屋被风吹倒,却没有钱修葺。但他怡然自乐,学习不松懈。收徒授学,常常有数十人。 齐高帝即位,召刘瓛进华林园谈话,问他为政之道。他答道:“为政之道就在《孝经》里。刘宋王朝之所以覆灭,陛下您之所以得天下,正是这点。”皇上赞叹道: “儒者之言,可以为万世之宝啊。”皇上又对刘瓛说:“我顺应天命进行变革,人们议论认为如何?”刘瓛说:“陛下以前车之失为鉴戒,加上宽厚仁政,即使危急也可以安定;如果重蹈其覆辙,即使安定也一定有危急。”等他出去,皇上对司徒褚彦回说:“如此方正直率。学士自然超过别人。” 齐武帝永明初年,竟陵王子良请他任征北司徒记室,刘瓛致信给张融、王思远说:“接到你们的信让我应召,本当停下手上公事,但考虑到平生抱负,将有违你们的关怀。我对人情世故很笨拙,不习惯做官,以前曾经做过佐吏,便因 为不能办好公事被罢免,这是熟识我的亲友们所共知的。(我)掂量自己衡量职分,不敢期望荣耀。早年受贫困缠绕,加上疏懒成性,衣裳头发容貌,足够让人惊骇。我希望遵从九九的遗迹(顺应阴阳天道留下的踪迹),可以无微不至地侍奉父母,开展自己计划,我的志向就在于此而已。”被授予步兵校尉,他没就任。 刘瓛身材瘦小,儒学学问在当时最高深,都城的士子、无官职的王公贵族,没有不在他座下受教的,当世 的人推他为大儒,把他比作古代的曹褒、郑玄。刘瓛生性谦虚率真,不以崇高的名声自居,去拜访别人,只有一位门人拿着胡床跟随在身后。住在檀桥,有数间瓦房,屋顶都漏雨,学生敬仰他,把瓦屋叫做青溪。 竟陵王子良亲自前去拜访他。永明七年,向武帝上表要求为刘瓛建立馆舍,把杨烈桥原来主人的宅邸给了他,学生都来庆贺。刘瓛说:“这豪华宅邸难道是我的宅子?幸亏是诏令作讲堂,不然还恐怕被它害了。”没来得及迁居,就生病了。去世时,门人学生都穿吊丧的衣服来送葬。 刘瓛有天赋的卓绝的品性,祖母生疮已一年多,他手持膏药,用指头抹药以致手指溃烂。母亲孔氏很严明,对亲戚说:“阿称就是今世的曾子。”称是刘瓛的小名。到守母丧时,刘瓛住在墓下不肯走出守丧的草屋,腿脚因此弯曲,扶杖都不能站起来。 梁武帝年少时曾经师事刘瓛,到梁武帝天监元年时,他下诏为刘瓛立碑,谥号贞简先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称谓的变迁和含义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上面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中国”两个字从3000多年前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所能诠释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二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二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被考古学家称为“何尊” 的青铜器上,该青铜器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B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仪式向上天报告,并铸尊记事,尊上铭文就记载了武王已占有了中国,将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统治它这件事。

C.“中”字最早是象形文字,本指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集合民众的大旗,因集合时旗帜总是处于中间,又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D.“国”的本义比现在“国家”的范围小得多,是指有人口、有土地、有人守卫、四周有城墙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与西周时期的国很多,只要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就有资格称为“中国”。

B.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吞并,国土面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各诸侯国都开始以中国自居。

C.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始,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包括进驻中原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就自称“中国”了。

D.“中国”的概念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其外延越来越大,从当初的“天子之国”这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后来成了各个王朝所统辖的这个国家的代名词,如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

B.各统一的王朝除了有自己的国号外,还有一个统称就是“中国”,而“中华民国”则有“中华和“中国”两个简称,后来基本都是用“中国”。

C.中国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就是指中原,但这个中原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既可指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又可以包括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D.“中国”的含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或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是一部包括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抢红包活动已经成为热潮。有数据显示,仅除夕当日,微信红包参与人数达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3年狂增505倍;今年春晚期间,支付宝“咻一咻”抢红包活动总参与3245亿次,是去年春晚互动总次数的295倍。抢红包正从节日“伴奏曲”演变为年夜“主题歌”。

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节日抢红包”这种新事物?对此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①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                                                   

②推荐理由:(不超过50字)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③这句古训警示人们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历二十余年基本修成《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闲情,是             ,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           ,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