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插 田 叶 紫 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逐到那幽静的农村。我想,总该能安安闲闲地休养几日吧。

这时候,是阴历四月的初旬——农忙的插田的节气。

我披着破大衣踱出我的房门来,田原上早已经充满劳作的歌声了。通红的肿胀的太阳,映出那些弯腰的斜长的阴影,轻轻地移动着。碧绿的秧禾,在粗黑的农人们的手中微微地颤抖。一把一把地连根拔起来,用稻草将中端扎着,堆进那高大的秧箩,挑到田原中分散了。

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轻松的、幽雅而闲静的欢愉,贪婪地听取他们悠扬的歌曲。我在他们的那乌黑的脸膛上,隐约的,可以看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高兴的心情来。我想:“是呀!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原是他们一年巨大的希望的开头呢。……”

我轻轻地走过去。在秧田里第一个看见和我点头招呼的,便是那雪白胡须的四公公,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还肯那么高兴地跟着儿孙们扎草挑秧,这是多么伟大的农人的劳力啊!

“四公公,还能弯腰吗?”我半玩笑半关心地问他。

“怎么不能呀!‘农夫不下力,饿死帝君’呢。先生!”他骄傲地笑着,用一对小眼珠子在我的身上打望了一遍,“好些了?……”

“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

“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

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几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

我开始羡慕起他们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动,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

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

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

“我插的行吗?四公公!”

“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

“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

“种田?……先生,你别开玩笑呢!”

“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

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我艰难地移近到他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

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

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动作。……“死路”。“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电流,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

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对田野的精心描写,既营造了宁静祥和的乡村环境,也烘托了摆脱都市喧嚣后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B文章多处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待人友善、勤劳本分、易于满足而又乐观刚强的四公公形象。

C结尾处“我羞惭地站在那里”的原因是四公公的话触动了我强烈的自尊心,让我这个读书人觉得自己不辨事理、一无是处。

D“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这一细节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将我身体与心灵的疼痛汇集在一起,引人深思。

E文章通过“我”与四公公的关于“插田”的对话的描写,表现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进而揭示出人们内心的生存困惑。

2.作者在行文中,以对比贯穿始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概括。

3.作品以“插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在作品中,“我”向往“插田”的农村生活,而四公公却说“种田是死路”应该追求城市生活。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1.DE 2.①身体上,自身的病体与四公公的健硕形成对比。 ②动作上,自身插田的慢与四公公等人的快形成对比。 ③感觉上,都市的喧嚣与农村的幽静形成对比。 ④心理上,内心的烦闷与乡村人的愉悦形成对比。 ⑤认知上,对“插田”生活的认识与四公公的话形成对比。 ⑥追求上,渴求“插田”的宁静与内心的茫然形成对比。(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3.①插田是全文的线索和中心事件,具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读书人“插田”带给人的是思考,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挣扎,从而产生联想和想象。 ③插田一语双关,既指农活,也指心灵的渴求——插入田野,获得心灵成长。(答对三点即可) 4.(示例)这种现象是人们本身追求的矛盾性的外在表现,也是人性的一种弱点。我作为“读书人”,原本过着城市生活,但因城市的喧嚣和疲惫而厌倦,想要过“插田”的农人生活,以求得心灵的愉悦和解脱;而原本“插田”的四公公却期盼着能够不“插田”从而摆脱农村,以获得地位的高升和光明的坦途。殊不知这些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是一种永不满意现状的挣扎。正如钱钟书《围城》中写的一样,“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也如庄子梦蝶一样,梦想成蝶,成蝶后又怀念过去;人生就在这种欲望和渴求中摇摆着,困惑着。(探究类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细微差别,A项,还为下文的对话和独白作了铺垫。B项,“易于满足”从原文中难以看出。C项,“觉得自己不辨事理、一无是处”与文意不符。故选D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多项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例如本题选项A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全面,选项B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选项C不符合原文内容。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文本中运用了多处对比的内容,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寄寓在对比之中,囊括了身体、心理、感受、动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对比,概括时要有条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一般来讲,筛选和整合信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要点: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例如本题就是要从文本中筛选出构成对比的内容,然后归纳概括出来即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常见的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并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同时,还要结合着标题的含义,除本意外,往往还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同时还有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插田,既指农活,也指内心追求,同时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人生选择的探究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自身实际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本文所表达的是一种世人的矛盾思想,城里人想往乡下去,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这是一种挣扎,也是一种困惑。据此结合文本,谈自己的认识,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例如本题就要亮明自己对向往农村生活和追求城市生活的选择观点,然后再联系社会实际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孩子同父亲的关系与同母亲的关系完全不同。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而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④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⑥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A③⑥⑤④①②       B.⑥④⑤③①②

C①②⑥④⑤③       D.⑤①②③⑥④

 

查看答案

对下面语段中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河流,一定是庄严、神圣、充满奥秘的。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还有那百折不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意志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就是中华民族豪迈与坚忍的性格吗?长江是一条流淌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

A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绝不仅仅是那百折不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意志的磨砺,更重要的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

B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还赋予了中国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磨砺了中国人的意志。

C长江绝不仅仅为中国人提供了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它还赋予了中国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意志的磨砺。

D长江绝不仅仅为中国人提供了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它还赋予了中国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磨砺了中国人的意志。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横线中最恰当的一组成语是 

①中国一直要求越南停止对中国主权、管辖权的侵犯,但越南对中方的要求       

②参加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的各国政要一同合影,奥巴马对普京        

③该公园明确禁止游人骑自行车进入园区,可据记者现场观察,仅一分钟就有八人骑自行车进入园区,他们对指示牌       

A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  置若罔闻

B视而不见  置若罔闻  熟视无睹

C置若罔闻  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D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央电视台励志挑战节目《挑战不可能》中,来自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平凡生命挑战了包括体能、技艺、脑力等各种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不可能”盛宴。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都是一样的,但一样的生命能够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

主持人的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议论文体,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永远的灯光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间隔。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冷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热意。

漫步河堤,或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造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 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展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童谣。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往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1.文章开头第一段中,作者说从东京回来很多东西都已经淡出记忆,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请简要概括原因。

2.根据文章的构思,简要分析“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3.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句子

4.文章题为“永远的灯光”,请分析这个标题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