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静淡泊的宗璞
徐小斌
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当推宗璞。很早便读过她的《红豆》,后来又被她的《三生石》“赚”走了许多眼泪,一个简单的故事竞有如此强的魅力,不能不归结于作品的“真性情”。
成为朋友后,我们聊文学,但更多的是聊一些琐事、新鲜事或烦恼事。我絮絮叨叨地讲着,她静静地听着,时而为我出一些十分聪明的“高招儿”o那些招儿,没有一颗童心便想不出来。我偶尔也愧悔无端耗了她的时间,她却说:“我对这些很感兴趣,我倒是觉得,你很有真性情的。”——大概她把这“真性情”看得十分要紧。许多人爱把宗璞描述成一个书卷气很浓的大家闺秀,我倒觉得她是个童心浓厚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她就写不出像《贝叶》《总鳍鱼的故事》等当代童话精品。她说:“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旅途中难免尘沙满面,也许有时需要让想象的灵风吹一吹,在想象的泉水里浸一浸,那就让我们读一读童话吧。”——我以为,她童话中的那些哲理是深可咀嚼的。
宗璞的小说量虽不多,然而每一篇都有她苦心孤诣的探求。她的《我是谁》《谁是我》《蜗居》,可算是我国探索小说的“开山祖”了,然而却又始终保持着中国气味,决不像某些上穿西服、下着抿裆裤的“现代派”们。她作品的格调和色彩是协调的,她把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嚼得那么碎,揉得那么细,融合得那么和谐、那么美——这不能不归功于她瀑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我想,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恐怕首先应当是一个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的人。
谈到她的作品,更可贵的是她的韵味。这一点,不具备“道行”的人便无从学起。宗璞为人清静淡泊,一般女性有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在她那里影迹全无。在写作长篇巨制《野葫芦引》的过程中,她曾数度病倒,抱病修改,其艰辛自不待言,然而第一卷《南渡记》发表后,评论界却相当冷淡,对此,她处之泰然。而《东藏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她虽高兴,也绝无得意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点,恐怕只有“修炼”到了某种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吧。难怪连汪曾祺也称她为“宗璞道兄”呢!宗璞的写作间里挂着一幅写意荷花,就是汪曾祺所画。荷花设色单纯,古朴典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大概是汪老的深意所在吧。
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冯老十分关心女儿的文学创作。第一巷《南渡记》出版之后,他曾在女儿生辰时兴致勃勃地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长篇原名《双城鸿雪记》),又特别写上“璞女勉之”几个字。宗璞也十分珍视父亲这份期望,但是,为了帮助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她料理家务,照顾父亲,无法再腾出时间精力来继续自己的写作。多年来,宗璞一直守候在冯老身边,做他的秘书、管家、医生和护士01982年,宗璞陪冯老赴美参加一个东西方著名学者荟萃的盛会。会上,学者们对冯老的学术成就做了高度评价,宗璞对此深感欣慰。1990年夏,在为女儿撰写的最后一幅寿联中,冯老写道:“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城。”——好一个“莫让新编代双城”!包含了父亲对女儿多么深厚的期许。
进入80年代后,宗璞便每年都要为渐至耄耋的父亲办一次寿诞会。在九十华诞会上,冯老说:“长寿的重要在于能多明白道理。五十岁以前,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理解周易道理:五十岁以后,如果老天不给寿数,就该离开人世了。所以必须‘假我数年’若不是这样,寿数并不重要。”冯老的这种达观,无所求于外界的内心,永远是稳定和丰富的。宗璞同样有这样稳定和丰富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在世事面前便可宠辱无惊、乐观洒脱。
如今,宗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像过去一样智慧而洒脱。我期待着《野葫芦引》早日完成,看看那葫芦中究竟“装的什么药”。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计划中的《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竞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百度百科)
②1928年,冯宗璞生于北京。水木清华的一石一水,燕园的浓荫僻径,滋润、陶冶着宗璞的心灵。抗战时,宗璞跟父母到了昆明,她坚持每天看书,哲学、自然科学无所不看。50年代初宗璞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1960年以后,她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工作。(陈素琰《宗璞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宗璞重视真性情,不仅把真性情融人她的作品《三生石》中,就是在与“我”的闲聊中也能发现和欣赏“我”的真性情。
B.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我是谁》《谁是我》《蜗居》等,既具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特点,又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C.在写作《野葫芦引》多卷系列时,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第一部《南渡记》受到冷遇,而第二部《东藏记》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汪曾祺称宗璞“道兄”,给宗璞送写意荷花画,这既表现了他对宗璞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宗璞人品的肯定与敬重。
E.宗璞创作实践多样化,涉及童话、小说和散文,且每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她一直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2)宗璞的“清静淡泊”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
(3)宗璞与冯友兰深厚的父女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宗璞的文学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成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此去经年 。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3) , ,雄姿英发。(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当“干露露”们唯才是举,当“郭美美”们哗众炫富, 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虹霓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慢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侭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璠九岁而孤,居丧合礼。少好读书,兼善文笔。年十七,为上黄侯萧晔所器重。范阳张绾,梁之外戚,才高口辩,见推于世。璠年少未仕,而负才使气,不为之屈。绾尝于新渝侯坐,因酒后诟京兆杜骞曰:“寒士不逊。”璠厉色曰:“此坐谁非寒士?”璠本意在绾,而晔以为属己,辞色不平。璠曰:“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遂拂衣而去。晔辞谢之,乃止。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当身痛之辰,即母死之日也。居丧毁瘠,遂感风气。服阕后一年,犹杖而后起,及晔终于毗陵,故吏多分散,璠独奉晔丧还都,坟成乃退。梁简文时在东宫,遇晔素重,诸不送者皆被劾责,唯璠独被优赏。解褐王国常侍,非其好也。璠少慷慨,好功名,志欲立事边城,不乐随牒平进。时寇难繁兴,未有所定。还至白马西,属达奚武军已至南郑,璠不得入城,遂降于武。太祖素闻其名,先诫武曰:“勿使刘璠死也。”故武先令璠赴阙。璠至,太祖见之如旧。谓仆射申徽曰:“刘璠佳士,古人何以过之。”徽曰:“昔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时南郑尚拒守未下,达奚武请屠之,太祖将许焉,唯令全璠一家而已。璠乃请之于朝,太祖怒而不许。璠泣而固请,移时不退。柳仲礼侍侧曰:“此烈士也。”太祖曰:“事人当如此。”遂许之。城竟获全,璠之力也。世宗初,授内史中大夫。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璠善于抚御,莅职未期年,生羌降附者五百余家。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诣璠讼理焉。其德化为他界所归仰如此。天和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选自《宋史﹒列传卷六十三》,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B.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C.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D.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服阙,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离职三年。
C.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D.解褐,是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和“出仕”“致仕”等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刘璠在年少未任官时,富有才华有正气,不向梁朝外戚才高能辨的张绾屈服。他胸怀大志,喜好功名,立志在边城立功,不乐于按部就班地晋升。
B.刘璠仁德厚道。南郑拒守未被攻下,在达奚武请求屠城,太祖也将答应的情况下,刘璠流着泪坚决请求,终于打动了太祖,保全了南郑。
C.刘璠推行善政,管理有方。担任平阳县子,任职还未到期,生羌就有五百多户人家降附。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常越境来请刘璠判定案子申辩是非。
D.刘璠恪守孝道,重情重义。母亲去世极度哀伤,人形毁损,服丧期满一年后,还要借助拐杖站立。萧晔在毗陵去世,只有刘璠护送萧晔灵柩还都。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
(2)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符号,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有“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很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写作
20岁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够回去当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点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则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