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_______ 口...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_______ 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②拔牙和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③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并可以止血。

(1)上文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2)请给第①句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③句有标点错误,请修改。

 

(1)第②句“和”改为“或” (1分)(2)所以(1分)(3)第③句冒号改为破折号(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和”表示两者都有,“或”表示两者具备其一。有前后局之间关系看,由于“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才有后面的“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前后之间构成因果关系。唾液中的特殊化学物质是“唾液生长因子”,这是解释说明的作用,用破折号。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修改文段,要注意文段中的错误原因:词性误用、指代不明、搭配不当、褒贬不一、生造词语、复数词叠用;看是否有成分残缺、成分搭配不当、误用虚词、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成分多余、前后矛盾、否定不当、重复堆砌、并列不当等错误。本题还要分析句间关系,补充关联词语。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融汇贯通      无独有隅      大事大非      走投无路

B谈笑风声      顾名思义      放浪形骇      苦心孤意

C岌岌可危      铤而走险      哄堂大笑      纷至沓来

D色厉内任      沆泄一气      方兴未艾     飞扬拔扈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qí)   唐(tuī)     黑(yōu     红装素guǒ)

Bshǎng 退(kuì)     nè)      zhàn)百出

Chài   chèn    宿sù)      义愤填yīng

D佑(pì)    chuàng  陌(xiān    不齐(yǒu

 

查看答案

默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3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北朝民歌《木兰诗》)

4_______________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6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

7)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 ,必以情。   (《曹刿论战》)

8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

 

查看答案

在阅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本名著的过程中,你对哪句话印象比较深?请默写这句话,并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与观众,另一场相爱相杀

聂昱冰

①关于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区别,钱穆先生有一个观点:西方戏剧力求真实,百分之百还原生活。而中国戏剧的要求则是始终和生活隔着一层,它通过各种艺术方式,告诉大家,这是在演戏,不是生活。

②所以,在西方,是“戏如人生”,而在中国,是“人生如戏”。

③由此联想到,中西方小说也是存在着这样的差异。西方小说是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细节和逻辑上的真实,力求还原生活,再进一步凝练出生活中的秩序和道理。即使是所谓西方魔幻主义题材,也只是装在魔幻的壳里,反映现实生活。中国的小说,则仍旧是“和生活隔了一层”。

④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钱穆先生也有论述,他认为:在西方,宗教是人们的慈母,而文艺作品则是人们的严父。在中国,日常规范人们行为的是伦理道德,这些礼教更像是严父,文艺作品则承担起了慈母的角色。这是一个很贴切而且通俗易懂的比喻。

⑤在生活中,人们对父亲和对母亲的期待是不同的。尤其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严父慈母,父亲永远都是要板起面孔,让孩子们望而生畏。母亲对孩子则是更多了关爱、宠溺和放纵的。

⑥回过头来,再看现在流行的,尤其是网络上流行的散文、电影、电视剧,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甜甜的、浅浅的、看完后没任何意义的。即使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战争的,情节和细节也大多是荒诞不经的,经不起推敲的,只为了让观众取乐的。其实这些书和剧的内容,都是对观众平日里受束缚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放纵。   

⑦把文艺作品当成母亲,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习惯。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位盲目纵容着我们、宠溺着我们的母亲,而不是一位不断说教的母亲,更不是一位让人望而生畏的父亲。所以,一旦小说和戏剧中蕴含的说教重了一些,马上就被读者和观众排斥。即使“母亲”真想要说点什么,也是要以漫不经心的态度、荒诞不羁的方式。

⑧现在有了网络,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和“母亲”平等对话的机会与权力,所以就不再仅仅满足于像婴儿期那样,只能无要求的接受母亲的宠溺:妈妈给什么,自己就得到什么。于是就开始向母亲提要求了:我不仅要宠溺,而且还想让你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来宠溺我们,否则,我就不再爱你了。母亲肯定是会宠溺孩子的,但她也不想无限度的宠溺。可每一个孩子对宠溺的要求都是永无止境的。同样的,在观众和现在的流行文艺之间也是如此。就这样,“母亲”和“孩子”不得不一次次坐到谈判桌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拉锯战,争夺着对“宠溺尺度”的决定权。

⑨估计每一个做了妈妈的女人,都有过一个愿望,“我不仅要做慈母,还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但大家都明白,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文章、剧作大概也是如此,他们仍旧在努力地进行并完成着各自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我想用我的方式去爱你,还不会失去你对我的爱。

1.请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中国的文艺作品是怎样“承担起了慈母的角色”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说“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请简析“难”在何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