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_______ 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②拔牙和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③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并可以止血。
(1)上文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2)请给第①句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③句有标点错误,请修改。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融汇贯通 无独有隅 大事大非 走投无路
B.谈笑风声 顾名思义 放浪形骇 苦心孤意
C.岌岌可危 铤而走险 哄堂大笑 纷至沓来
D.色厉内任 沆泄一气 方兴未艾 飞扬拔扈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秀颀(qí) 颓唐(tuī) 黝黑(yōu) 红装素裹(guǒ)
B.半晌(shǎng) 溃退(kuì) 木讷(nè) 破绽(zhàn)百出
C.惊骇(hài) 寒伧(chèn) 星宿(sù) 义愤填膺(yīng)
D.庇佑(pì) 悄怆(chuàng) 阡陌(xiān) 良莠不齐(yǒu)
默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
(2)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 。 (秋瑾《满江红》)
(3)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北朝民歌《木兰诗》)
(4)_______________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6)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
(7)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 ,必以情。 (《曹刿论战》)
(8)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
在阅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本名著的过程中,你对哪句话印象比较深?请默写这句话,并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与观众,另一场相爱相杀
聂昱冰
①关于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区别,钱穆先生有一个观点:西方戏剧力求真实,百分之百还原生活。而中国戏剧的要求则是始终和生活隔着一层,它通过各种艺术方式,告诉大家,这是在演戏,不是生活。
②所以,在西方,是“戏如人生”,而在中国,是“人生如戏”。
③由此联想到,中西方小说也是存在着这样的差异。西方小说是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细节和逻辑上的真实,力求还原生活,再进一步凝练出生活中的秩序和道理。即使是所谓西方魔幻主义题材,也只是装在魔幻的壳里,反映现实生活。中国的小说,则仍旧是“和生活隔了一层”。
④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钱穆先生也有论述,他认为:在西方,宗教是人们的慈母,而文艺作品则是人们的严父。在中国,日常规范人们行为的是伦理道德,这些礼教更像是严父,文艺作品则承担起了慈母的角色。这是一个很贴切而且通俗易懂的比喻。
⑤在生活中,人们对父亲和对母亲的期待是不同的。尤其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严父慈母,父亲永远都是要板起面孔,让孩子们望而生畏。母亲对孩子则是更多了关爱、宠溺和放纵的。
⑥回过头来,再看现在流行的,尤其是网络上流行的散文、电影、电视剧,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甜甜的、浅浅的、看完后没任何意义的。即使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战争的,情节和细节也大多是荒诞不经的,经不起推敲的,只为了让观众取乐的。其实这些书和剧的内容,都是对观众平日里受束缚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放纵。 ’
⑦把文艺作品当成母亲,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习惯。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位盲目纵容着我们、宠溺着我们的母亲,而不是一位不断说教的母亲,更不是一位让人望而生畏的父亲。所以,一旦小说和戏剧中蕴含的说教重了一些,马上就被读者和观众排斥。即使“母亲”真想要说点什么,也是要以漫不经心的态度、荒诞不羁的方式。
⑧现在有了网络,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和“母亲”平等对话的机会与权力,所以就不再仅仅满足于像婴儿期那样,只能无要求的接受母亲的宠溺:妈妈给什么,自己就得到什么。于是就开始向母亲提要求了:我不仅要宠溺,而且还想让你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来宠溺我们,否则,我就不再爱你了。母亲肯定是会宠溺孩子的,但她也不想无限度的宠溺。可每一个孩子对宠溺的要求都是永无止境的。同样的,在观众和现在的流行文艺之间也是如此。就这样,“母亲”和“孩子”不得不一次次坐到谈判桌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拉锯战,争夺着对“宠溺尺度”的决定权。
⑨估计每一个做了妈妈的女人,都有过一个愿望,“我不仅要做慈母,还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但大家都明白,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文章、剧作大概也是如此,他们仍旧在努力地进行并完成着各自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我想用我的方式去爱你,还不会失去你对我的爱。
1.请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中国的文艺作品是怎样“承担起了慈母的角色”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说“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请简析“难”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