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日本对于加入亚投行 ,夹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路透社20日评论说,日本一方面担心错失机会,另一方面又顾虑会疏远了盟友美国而帮助支持了竞争对手中国。
②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 、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应再接再厉,奋力前行。
③青岛中能球员刘健转投广州恒大的纠纷已持续多日,中国足协在处理此事时,表现出的态度 ,缺乏原则和魄力,难下定论,更难开罚单。
A.瞻前顾后 举棋不定 优柔寡断
B.举棋不定 瞻前顾后 优柔寡断
C.瞻前顾后 优柔寡断 举棋不定
D.优柔寡断 举棋不定 瞻前顾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真的猛士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个人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40时,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互相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悼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作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上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还和朋友一起为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3)钱玄同为人刚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结合文本探究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宝 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他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 , 。”
(2)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 。
(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 。”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5)《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 , 。
(6)《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 ?
(7)《归园田居》诗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羽化而登仙。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10)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元景山,字珤岳。少有器局,干略过人。周闵帝时,随从大司马贺兰祥击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其后数从征伐,累迁仪同三司,赐爵文昌县公,授亹川防主。后与齐人战于北邙,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进封宋安郡公,邑三千户。从武帝平齐,每战有功,拜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
治亳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陈人张景遵以淮南内属,为陈将任蛮奴所攻,破其数栅。景山发谯、颍兵援之,蛮奴引军而退。宣帝嗣位,从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以轻兵袭孝宽。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亮所薄。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破之,斩亮传首。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高祖受禅,拜上柱国。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陈人大骇,甑山、沌阳二镇守将皆弃城而遁。景山将济江,会陈宣帝卒,有诏班师。景山大著威名,甚为敌人所惮。
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时年五十五。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谥曰襄。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 迁:升迁。
B.景山下车,逐捕之 下车:官吏初到任。
C.宣帝嗣位 嗣:继承。
D.未得整阵,为亮所薄. 薄:轻视。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域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景山才略过人,英勇善战。周闵帝时,跟随大司马贺兰祥攻打吐谷浑,因战功被授予抚军将军之职;后随武帝平定齐地,每战有功,被授予大将军之职。
B.元景山管辖亳州时,治政有方。聚结亡命之徒的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人,历任州官都不能制服他们,而元景山在斩杀他们后,还抓住其同党数百人。
C.元景山忠心于高祖,备受赏识。高祖做丞相时,元景山就因功得高祖赞许,晋升为上大将军;在司马消难之乱中,再立奇功,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
D.元景山驰骋疆场,威名大著。高祖登基翌年大举伐陈,元景山担任行军元帅,他率军出征,调兵遣将,攻城取镇,所向披靡,大败敌军,甚为敌所忌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2)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