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巧 盗 冯骥才 二三十年代,天津卫最大的金店在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巧  盗

冯骥才

二三十年代,天津卫最大的金店在法租界,店名“金满堂”。东西要多好有多好,价钱要多贵有多贵。故而,铺子门口有护卫站岗,街上还花钱请来警察来回溜达。开张十五年,蚂蚁大小的事也没出过。

一天,金满堂的老板在登瀛楼饭庄请客吃饭,酒喝太多上了头,乘兴说道:“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他又加了一句,“打北边出来!”大家哄堂大笑,对他的话却深信不疑。可没想事过三天,事就来了。

那天下晌时候,来了一对老爷太太,阔气十足,全穿皮大衣。两人进门就挑戒指,东西愈挑愈好。柜上的东西看不上眼,老板就到里屋开保险柜去取,这就把两三个伙计折腾得直冒汗。

金满堂向例不怕富客人。戒指都是放在丝绒托盘里,一盘不行再换一盘,就在小伙计要端走看不中的一盘戒指时,老板眼尖,发现这一盘四个戒指中,少了一枚。这可了不得,这一枚镶猫眼的钻戒至少值一辆福特车!

老板是位练达老到的人,遇事不惊,沉得住气。他突然说声:“停!”然后招呼门口护卫把大门关上,人守在外边,不准人再进来。这时店里刚好没别的客人,只有老板、伙计和这一男一女。

太太一听说戒指丢了,破口大叫起来:“混蛋,你们以为我会偷戒指?我身上哪件首饰不比你们这破戒指值钱!到现在我还没瞧上一样儿呢!”

老板不动声色,心里有数,屋里没别人,戒指一准在这女人身上。他叫护卫去把街上的警察叫来。警察也是明白人,又去找来一位女警察。女人才好搜女人。这太太可是厉害得很。她叫上板:“你们是不是非搜不可?好,咱得把话先说明白,要是搜完了没有怎么办?”

老板心一横,拿出两个沉甸甸的金元宝放在柜台上,说:“搜不着东西,我们认赔——您二位把这两个元宝拿走!”

于是,二位警察,男的搜男的,女的搜女的,搜得十分仔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舌头下边,胳肢窝,耳朵眼全看过了。什么也没有。老板、伙计全傻了,难道那戒指长翅膀飞了?但东西没搜到,无话可讲,只能任由人家撒火泄忿,自己还得客客气气,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太太临走时,冷笑两声,对老板说道:“好好找找吧,东西还在你店里。要拿还不定谁拿走呢!”说完把柜上两金元宝一抄,挎着那男人出门便走。

事后,金满堂把店里前前后后翻个底儿朝天,依然不见戒指的影儿。两个月后一天早上,一个伙计扫地时,发现挨着柜台的地面上有个灰不溜秋的东西,赛个大衣扣子。拾起来一看,这块东西又干又硬,一面是平的,一面凹进去,一个圆形的痕迹,看上去似乎像个什么,便拿给老板看。

老板来回一摆弄,忽用鼻子闻了闻,有点泡泡糖的气味,眼珠子顿时冒出光来,忙问伙计在哪儿拾的,小伙计指指柜台前的地面。老板把眼睛往上略略一抬,发现这两截柜上宽下窄,上截柜向外探出两三寸。他用手一摸这探出来的柜子的下沿,心里立刻真相大白——

原来那天,戒指就是那女人偷的,但她绝就绝在没把戒指放在身上,而是用嚼过的泡泡糖粘在了柜台下边,搜身当然搜不到。过后,不定哪天,来个同伙,伏在柜台上假装看首饰,伸手从柜台下把戒指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两个月后,口香糖干了,脱落在地。

事就这么简单!现在明白过来,却早已晚了三春。可谁会想到那戒指粘在柜台下边,打古到今也没听说有这么一个偷法!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金店有卫护,有警察,本不该出事。不该出事却偏出事,这才真叫“事儿”。文中一句“打西边出来”,不够劲儿,又饶一句“打北边出来”。弓拉满了,文章做足了。

B.老板遇事不惊,沉得住气,能够做到不动声色,是个练达老道之人; ,搜身未果,便兑现诺言,亲手送了女贼两个元宝,是个诚信之人。

C.金满堂的老板、三个伙计、搜身的两个警察,在两个盗贼特别是那个女盗贼面前,实在是一群没有思想的呆子、傻瓜,可笑可怜。

D.金满堂的老板,起先对搜出钻戒胜券在握,结果却让他目瞪口呆,不仅没有搜出,还白送盗贼两个元宝,且不得不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E.本文描绘了上世纪天津的一幅风俗画。通过这幅风俗画,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天津,盗贼横行,社会治安状况极差。

2标题为“巧盗”,其中的“巧”表现在哪里?

3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缘于作者在前文设下伏笔进行铺垫。试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4老板请客吃饭,说了句“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他又加了一句,“打北边出来”,三天后,就被人偷走了至少值一辆福特车的镶猫眼的钻戒。对此情节的安排,你是怎么看的?

 

(1)AD(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巧在折腾老板、伙计。进门就挑戒指,愈挑愈好,柜上的看不上眼,以致老板不得不到里屋开保险柜去取更好的戒指,把两个伙计折腾得直冒汗。这是两个盗贼在转移老板和伙计的注意力,以便下手偷盗。 ②巧在再敲一笔。女贼先是破口大叫,之后是叫板如果搜不出东西怎么办,底气十足,一方面想镇住老板,另一方面是想再敲老板一笔。盗了钻戒,又让老板送了两个大元宝,这确实是巧盗。 ③巧在不藏在身上。盗贼观察细致,充分利用柜台上宽下窄,上截儿向外探出两三寸这个特点,将盗得的钻戒用泡泡糖粘在柜台下边,而不是藏在身上,待后来派个同伙前来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 (3)①女贼临走时扔下一句话:好好找找吧,东西还在你店里。 ②两节柜上宽下窄,上截儿向外探出两三寸。 (4)①老板如是说,意在强调他的店安全保卫工作十分到位,无懈可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两位盗贼棋高一筹,偷技非同一般。 ②盗贼团伙到处都有眼线,得知老板如此自信,便想借机教训老板,让他头脑清醒,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之理,于是便有了盗钻戒一事。(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答出两点,每点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亲手送了女贼两个元宝”说法有误,文中说女贼“把柜上两金元宝一抄”;C项警察只负责搜身,这里说他们是“呆子、傻瓜”不合适;E项“这幅风俗画”在当时只是个例,由此推不出当时的天津“盗贼横行,社会治安状况极差”。故选AD。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C.E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筛选出能表现“巧”的语句内容,然后归纳概括。例如,“进门就挑戒指,愈挑愈好,柜上的看不上眼,以致老板不得不到里屋开保险柜去取更好的戒指,把两个伙计折腾得直冒汗。这是两个盗贼在转移老板和伙计的注意力,以便下手偷盗。”表现出了巧在折腾老板、伙计的内容。以此类推,再从再敲一笔、不藏在身上等方面进行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根据题目设置问题,一般从标题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回答。本题设置的问题比较简单,找出相关的情节,筛选出能表现“巧”的语句内容,然后归纳概括。例如, “女贼先是破口大叫,之后是叫板如果搜不出东西怎么办,底气十足,一方面想镇住老板,另一方面是想再敲老板一笔。盗了钻戒,又让老板送了两个大元宝,这确实是巧盗”, 巧在再敲一笔。“盗贼观察细致,充分利用柜台上宽下窄,上截儿向外探出两三寸这个特点,将盗得的钻戒用泡泡糖粘在柜台下边,而不是藏在身上,待后来派个同伙前来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巧在不藏在身上。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思考时,应先了解伏笔的知识,然后从文中筛选出属于伏笔的两处,然后再结合着伏笔的一般性作用,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伏笔的妙处。例如,“女贼临走时扔下一句话:好好找找吧,东西还在你店里。”这一处为作者安排的伏笔,为下文揭示戒指是被那女人偷的真相起着伏笔作用。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析时注意筛选出属于伏笔的两处,然后再结合着伏笔的一般性作用,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伏笔的妙处。如本题两节柜上宽下窄,上截儿向外探出两三寸,也是一处典型的伏笔描写。为后文揭示真相“戒指就是那女人偷的,但她绝就绝在没把戒指放在身上,而是用嚼过的泡泡糖粘在了柜台下边,搜身当然搜不到”做铺垫。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在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安排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老板请客吃饭时说的大话,刻画出了老板盲目自信乐观的性格特点;从写作意图角度思考,是为了衬托两位盗贼棋高一筹,偷技非同一般。意在强调他的店安全保卫工作十分到位,无懈可击。因此,在结构上,可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分析情节设置的妙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盗贼团伙到处都有眼线,得知老板如此自信,便想借机教训老板,让他头脑清醒,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之理,于是便有了盗钻戒一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既自以心为形役,                  ? 悟以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兮辞并序》)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星旗:星名。 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云阵:军队。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节选自《新唐书·陆羽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言有僧得水滨       诸:之

B乃以陆为氏,而字之   名:取名

C太守李齐物见,     异:认为……奇异

D见有过者,规切至人   忤:触犯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B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C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D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始终不知父母是谁。

B陆羽生长于寺庙,按照《易经》上的卦而自起名和字。

C陆羽经历坎坷,勤奋苦学,成为朝廷器重的学者和官员。

D陆羽率性而为,不慕名利,是古代清高士子的典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

2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经》中的耕种方式

先民最初的农耕生产规模比较小,种植方法很简单,多在重要的采集地点或附近进行。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看,先民的耕作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阶段。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耜耕,这种耕作所用农具“耜”见于《诗经》,如《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记载。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法,通过对土地予以翻耕来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史前考古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石犁,犁耕的产生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进而改进了耕作技术,由速度较慢的点翻为沟翻。初时以犁翻地是用人力挽拉,至春秋时期,耕牛和铁器被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发展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而受到重视。彼时的人名中常见牛、耕互应,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论语·雍也》中还见有犁、牛连用的句子,“犁牛之子,騂且角”。《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都可以说明牛耕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

在田间具体劳动时,特别是挖掘沟洫、整治甽亩等工作,经常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协作,这种合作方式在商代叫“协田”。郭沫若《殷契粹编》记载过商代卜辞中的一条,占卜的内容是国王下令要众人去协田,占问能否能获得好收成。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三人协力,三耒共耕的合作劳动,是运用较原始的农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可以收到一定程度的深耕效果,也为西周时期耦耕方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周颂·噫嘻》:“十千维耦”、《周颂·载芟》:“千耦其耘”,这两处的“耦”即西周时期盛行的耦耕。农耕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需要集体性的简单协作,反映在农业领域则出现了种种形式的耦耕。甲骨文、金文中的“耦”字都是用两把木耒表示,两耒并立即是两人并肩耕地的缩写。甲骨文中已见“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出现耦耕。到了西周,耜的使用更为普遍。《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时耦耕就取代了协田,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孔子带领弟子出游的途中就见到两位隐居者在耦耕:“长沮、桀溺耦而耕。”人们对耦耕的具体操作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即二人为一组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人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或认为既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也包括许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事实上,耦耕被广泛应用于开荒、耕地、开沟挖渠、平整土地等农业生产的诸环节中,形式不一,人数不等。可以说,将简单的耒耜用于集体劳动,则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更加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耒耜的运用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开垦荒地扩大了劳动空间,同时还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耦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最有效的劳动形式,在古代生产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下列关于“先民的耕作方式”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先民的耕作方式大致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B耜耕在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这种耕作方式可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

C犁耕的产生既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又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

D耦耕是一种二人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人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的耕作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诗句,这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

B协田是人们使用耒这种工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时采用的一种多人合作、提高效率的耕作方式。

C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反映了当时人们互相协作的耕作方式。

D协田和耦耕两种耕作方式都需要多人合作,但使用的工具不同,协田主要使用耒,耦耕的主要工具是耜。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的人名中普遍出现了“耕”和“牛”两个字,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牛耕这种耕作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B由人力拉的犁耕技术使得耕地的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牛和犁相结合的牛耕技术又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而被推广。

C《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它已取代了协田而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D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耦耕是最有效的耕作方式,它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