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初为县史,后仕郡.依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初为县史,后仕郡依刘繇,避乱江东。繇军败,仪徙会稽。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拜忠义校尉,从讨羽。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都诸公于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仙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蜀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申固盟好。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为屋舍财足自容。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盲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是所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畜,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选自《三国志 吴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脸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B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脸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C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脸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D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脸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也指文章、言辞庄重高雅。本文为主持、主管之意。

B“相”,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此。相常为丞相、宰相的简称,专指百官之长。

C“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如太傅、少傅。

D.“科法”可以指科举取士之法。这里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是仪深受孙权的信任。在吕蒙计划偷袭荆州关羽时,孙权曾询问于他,井采纳他的建议,后来东吴也果真打败关羽占据荆州。

B是仪直言敢谏。在江夏太守刁嘉被诬陷时,他敢于冒杀头的危险据实回答,坚称自己没有听说过刁嘉有这些罪行,刁嘉因此得免。

C是仪尽忠职守。做鲁王太傅时,针对南、鲁二王地位相近的情况,提出应该在地位高低上有所区别。

D是仪财资丰足。一次孙权外出,望见有人家修建豪华的房屋,就问下边的人修房的是谁家,左右回答说好像是是仪家,权不信,一打听果然是是仪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见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 

2时时有所进达未尝盲人之短,权常资仪以不官事,无所是非。

 

1.A 2.B 3.D 4.(1)如今刀锯己经架在臣的脖子上,我怎么敢为刁嘉有所隐瞒,自己招致灭族之罪,成为不忠的鬼魂。但是知与不知当有始未。 (2)是仪经常向孙权提出建议,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孙权常贵备是仪不谈论时事,是非不明。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愈句愈及句子结构。“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结构完整,从语意上讲吕壹是告发者,刁嘉是被告发者。谤讪国政是吕壹诬告的刁嘉的罪行,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排除B和D:同坐的人畏俱吕壹,所以都说听说过刁嘉的罪行,因此为“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故排除C.选出答案A选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2】 试题分析:相,专指百官之长错误。战国时或称相邦(汉人改“邦”为“国”),或称丞相,为百官之长。汉、魏在诸王之国设相,职同郡太守,仅名称不同。不是专指百官之长。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 3.3】 试题分析:“是仪财资丰足”和“一打听.果然是是仪家”错误。首先是仪家无余财,房屋刚够居住,修房子的应该是其他人家。 【考点定位】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4.4】 试题分析:重点字词:何敢、夷灭、顾、本末;进达、盲人之短、资、是非各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理解B。 【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心,北海营陵县人。最初在县里为属吏,后到郡中任官。后来又依附刘繇,在江南躲避战乱。刘繇失败以后,是仪又迁徙到会稽。孙权主持东吴大政之后,优待文人,征召是仪。见面后予以亲信任用,专门负责机密事务,拜官为骑都尉。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劝孙权予以采纳。拜为忠义校尉。随同大军征讨关羽。平定荆州之后,东吴定都武昌,拜是仪为裨将军,后又封为都亭侯,任守侍中。孙权欲授给他兵权,是仪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拒不接受。黄武年间,是仪因功迁升为偏将军,回朝负责尚书事务,对外总领评定官员们的成绩,兼任辞讼之事,还受命教各位公子书学。 东吴向东迁都之后,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孙权命是仪辅佐太子。太子对他非常敬重有事都先征询他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后来随从太子回到建业,又被拜为侍中、中执法,评定各官、负责辞讼依然如旧。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家政策,孙权大怒,将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追查审问。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刁嘉曾有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当时追究深查,诘问数日,诏令愈来愈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压在臣的脖子上,臣下怎敢为刁嘉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之鬼!但是知与不知当有始未。”他据实回答,毫不改口。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孙权留心西部事务,派是仪出使蜀汉,重申固守盟约,双方和好是仪奉命出使,很合孙权之意,后拜为尚书仆射。南王和鲁王初封,是仪以本职兼领鲁王王傅。是仪认为二王地位太高,很不好。于是上疏说:“臣认为鲁王天生具有高贵的品德,文武兼备,当今妥善的办法是,应当派他镇守四方作为国家的屏障。宣扬他的美德,广泛显耀其威望,这是国家良好的制度,全国人民的期望只是臣下言辞粗俗,不能完全表达出这些意思。我认为对二王的地位应有所降低,以端正上下的等级秩序,申明教化的根本。”接连上书三四次。作为王傅,他忠心耿耿,动辄规谏劝止对上勤勉,对他人恭敬。 他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他有位邻居盖起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这所大宅院的主 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大概是是仪的家。”孙权说:“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他从不穿华贵的衣服,不吃讲究的饭菜,能够忍受清贫,家中没有储蓄。孙权听说后,亲到他的家中,来看看他们吃的饭菜,并亲口尝过,非常感叹,当即增加他的俸禄和赏赐,扩大他的田地、宅邸。是仪多次推辞,对这样的恩宠深感不安。 是仪经常向孙权提出建议,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孙权常责备是仪不谈论时事,是非不明,是仪回答说:“圣明的君主在上,臣下尽忠职守,唯恐不能称职,实在不敢以臣下愚陋的言论,干扰圣上的视听。”他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吕壹普遍告发将相大臣,有些人,一个人便有三四项过错,唯独没告发过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们都像是仪一样,还用得着法令科条吗?” 及至病危,留下遗嘱要用素棺,以平时所穿的衣服下葬,务必要减省节约。八十一岁时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征税派役文书,户帖实际来自于唐代的公文帖。唐前期在正式公文中实际并没有帖,如《唐六典·尚书都省》中记载六种下行公文,即制、敕、册、令、教、符,其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都称为符,但武周时期折冲府有军帖,说明帖作为一种公文形式存在于唐代实际政治生活中。至中唐以后,公文帖渐多。从公文程式上看,帖与符的职能有相通之处,都是下于州县乡的基层公文。帖之所以能部分替代符,是因为帖的形式比较灵活、简便,不需要像符那样有繁琐的撰拟格式和签署规定,公文传递时间可能也没有严格限制唐代官府公文一般并不下达到百姓,如白居易的《钱塘湖石记》云“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吏卒)”,说明公文仅到乡一级。唐代的公文帖最终能冲破程式,直接下达到百姓层面,并形成户帖,这与中唐以后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关。

唐前期制税权完全在中央,按丁征税派役,而赋役全国有统一的标准,故百姓都熟知自己的基本赋役负担。这种情况下,国家每年下达的赋役符或帖即使内容有所调整,也相对简单。这些信息要传达给百姓,唐前期的作法是采取榜示,像《新唐书·食货志》所言“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同时也通过里正负责通知百姓,因为他们负有“催督赋役”之责。但中唐以后,仅靠榜示和里正传达赋役内容就难以达到国家和百姓之间的信息通畅。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国家的制税和派役权向基层下移,税制和役法趋向繁杂。在税制方面,征税对象由人丁变为资产性的地和户,地有类别、肥瘠之分,户有主客、等级之差;同时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税率由基层制定。在人口和土地流转频繁的情况下,基层州县为完成税额不得不对百姓实行摊征,这导致税率经常变化。因此,基层百姓很难搞清楚确切的征收标准。虽然国家有关赋役方面的榜示还存在,但多为赋役蠲免、虚实估比例等宏观内容,不涉及具体税率和役期。所以,百姓要了解具体的赋役信息只能靠基层的胥吏。

唐前期由于赋役标准固定统一,胥吏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征税派役的无制化使这一阶层有更多的机会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唐文宗时的襄邑县令李式谈到了征牵船夫中的黠吏。若分付里正派役,虽然一乡只要两夫,实际则是“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徧”,结果“富豪者终年闲坐,贫下者终日牵船”。因此,基层百姓迫切需要保持自己赋役负担的稳定,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而中央政府对州县无序征收也试图寻求解决的办法,即使基层州县,对胥吏征税派役的舞弊行为也试图加以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由基层百姓持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户帖便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吴树国《户帖为什么产生在唐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帖在店代是一种征税征役的文书,来自于唐代的公文帖。公文帖级终冲破程式,直接下达到百姓层面,并形成户帖。

B公文帖和符有相通的职能,都可以下达到基层。相比之下,符的撰拟和签署更萦琐,帖有更灵活、简便的形式。

C中唐以前,公文帖很少,唐前期尚书省下于州县乡的基层公文都称为符而不用帖,说明帖并不存在于正式公文中。

D白居易的《钱墉湖石记》云“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唐代官府公文一般只到乡一级,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税收制度发生变化,因为人口和土地流转频繁,为完成税收,基层州县往往会调整税率来向百姓摊征税收。

B唐前期,官府通过榜示发布赋役征收通知,即使内容有所调整也相对简单,所以百姓都熟知自己应缴纳的基本赋役负担。

C里正负有“催督赋役”的责任,中唐税法制度变化之前,通过里正通知赋役信息有助于国家和百姓之间的信息通畅。

D安史之乱以后,户帖出现之前,虽然国家有关赋役的榜示还存在,但多为宏观内容,百姓只能从基层胥吏那里了解税率和役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文宗时襄邑县令李式谈到征牵船夫的黔吏一事中,可以看到,中唐以后胥吏征税征役的舞弊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B安史之乱后税制和役法不断趋向繁杂,制税和征役权向基层下移,胥吏的权力也不断加大,有更多机会中饱私囊,营私舞弊。

C户帖作为一种公文形式存在于唐代实际政治生活中,户帖的出现适应了中央政府和基层州县以及基层百姓的需求,适应了中唐以后的政治、经济变革。

D户帖限剐了基层胥吏征税征役的舞弊行为,维持了百姓的赋役负担的稳定,因为由基层百姓持有,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企业必须大力发扬“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这个词从亮相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立即跻身网络热词。在人人言必谈工匠的时候,我们似乎还无法完全理解它的含义。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是水滴石穿,让时间磨砺出真正的锋芒?是融会贯通,把用户的需求做透?是开放思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是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闪耀品质的光芒?

要求:阅读文段,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观点鲜明,表达清晰连贯,言之成理,不少于6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20字。

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为常说的太阳光线。     ,古人类就懂得用阳光晒干物件,并以此作为制作食物的方法,例如制盐和晒咸鱼等。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     。太阳能的利用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然而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的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他们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 _________________

A.只要我们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不是顺其本性,我们就能指望有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B.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顺其本性地进行阅读的引导,我们就不能指望有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C.只有我们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且顺其本性,我们才能指望有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D.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