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这种复活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是带有本性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更崇尚这些朴素美德之上的更强大的精神品质。父亲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大约在高中二年级,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冒险地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我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列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即使的我父亲也不例外这人生就如同蒸馍,馍蒸到一半,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馍就生了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我发表的第一篇习作是散文《夜过流沙沟》,一九六五年初刊载于《西安晚报》副刊上。第一篇作品的发表,首先使我从自卑的痛苦折磨中站立起来,自信第一次击败了自卑。我仍然相信我不会成为大手笔,但作为追求,我第一次可以向社会发表我的哪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的声音了。我确信契诃夫的话:“大狗小狗都要叫,就按上帝给它的嗓子叫好了。”我不敢确信自己会是一个大“狗”,但起码是一个“狗”了!反正我开始叫了!

初做作家梦的时候,我把作家的创作活动想象得很神圣,很神秘,也想象得很浪漫。及至我也过起以创作为专业的生活以后,却体味到一种始料不及的情绪:寂寞。忍受寂寞吧!只能忍受,不忍受将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忍受就是与自身的懈怠作斗争,一次一次狠下心把诱惑人的美事排开。当然,寂寞并不是永久不散的阴霾,完成一部新作之后的欢欣,会使倍受寂寞的心得到最恰当的慰藉,尤其是在生活中受到冲击,有了颇以为新鲜的理解,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理的时候,强烈的不可压抑的要求表现的欲念,就会把以前曾经忍受过的痛苦和寂寞全部忘记,心中洋溢着一种热情:坐下来,赶紧写……

小屋里就我一个人。稿纸摊开了,我正在写作中的那部小说里的人物,幽灵似的飘忽而至,拥进房间。我可以看见他们熟悉的面孔,发现她今天换了一件新衣,发式也变了,可以闻到他身上那股刺鼻的旱烟味儿。他们向我诉叙自己的不幸和有幸,欢乐和悲哀,得意和挫折,我和我的世界里的人物在一起,追踪他们的脚步,倾听他们的诉说,甚至为他们的痛心而伤心落泪。一旦某一位熟人或生人走进来,他们全都惊慌地逃匿起来,影星儿不见了。直到来人离去,他们复又围来……

我在进入44岁这一年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50岁这年龄大关的恐惧,如果我只能写写发发那些中短篇,到死时肯定连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也没有,50岁以后的日子不敢想象将怎么过。恰在此时由《蓝袍先生》的写作而引发的关于这个民族命运的大命题的思考日趋激烈,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理想,必须充分地利用和珍惜50岁前这五六年的黄金般的生命区段,把这个大命题的思考完成,而且必须在艺术上大跨度地超越自己。当我在草拟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里感觉已经进入我的父辈爷辈老老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塬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这是1988年4月1日。在我即将跨上50岁的这一年的冬天,也就是1991年的深冬,《白鹿原》上三代人的生的欢乐和死的悲凉都进入最后的归宿。我这四年里穿行过古塬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的烟云,终于要回到现实的我了。

(摘编自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阅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复活了陈忠实关于农村的生活记忆,也验证了他关于乡村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

B高考落第后,回到农村的陈忠实压力很大,这种压力包括高考失败后的沮丧、各种讽刺和嘲笑、文学目标奋斗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等。

C陈忠实性格自卑并确信自己“非天才”,但仍愿意忍受寂寞,付出全部苦心苦力以弥补先天不足,这是因为他对文学有执着的热爱。

D陈忠实的“文学生涯”,虽然只是记录了他生活的一个侧面,但依然较全面地展现了一个经历丰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E文中“一旦某一位熟人或生人走进来,他们全都惊慌地逃匿起来,影星儿不见了”,意在说明自己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特别厌恶别人的打扰。

2.“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开始的”,请结合材料,概括他所经历的“幸”与“不幸”

3.作为一位有个性、有成就的作家,他的自传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4.《白鹿原》是陈忠实所说的一本到死时“可以当枕头的书”,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促成他写成这本巨茗的因素有哪些

 

1.DB (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C得I分) 2.幸:①在文学之路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精神上的自信、快乐、慰藉:②走向文学创作之路,并取得巨大文学成就不幸:让他承受了同龄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嘲笑、寂寞,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3.①口语化有地域色彩,例如“绽劲儿”“影星儿不见了”等表述;②生动幽默,例如以“蒸馍”比喻人生,以“狗”来比喻自己;③朴素,“深刻”如“我这四年里穿行……终于要回到现实的我了”。 4.①他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②他有对民族命运的大命题的深入思考③他有大盆的阅读积淀和陕西农村生活经历的积淀作为写作的源泉(2分,两个方面)④他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⑤他在艺术创作、艺术追求上有强烈的进取心 【解析】 1.1】 试题分析:A.不包括其它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C“忍受寂寞”还因为他认识到“不忍受将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E没有表现“厌恶别人的打扰” 【考点定位】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然后整合。 2.2】 试题分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可以组织答案的段落有: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 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筛选出他的写作特点和写作要求,答案就明显了。 3.3】 试题分析:作家的语言风格,离不开他他生活的环境影响。陈忠实生活在黄土高原,他的语言带有陕北的地域特色,他从农村中走来,带有农民的淳朴本性,语言上也显得朴素。他很幽默,比喻运用贴切自然。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4.4】 试题分析:从小热爱文学,立志写作是他成功的第一步;广泛阅读和农村生活的积淀,是成功的基础;能坚持理想、吃苦耐劳,有强烈的进取心,这些都是他完成《白鹿原》巨著的条件。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努力发掘传主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揭示其人生反映出来的优秀精神以及对于当前社会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这是传记探究题的主要着力点。答题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能发现传主身上优秀的品质和价值,尤其是那些足以影响他人、社会的思想、品格等。如:自立自强、积极进取、责任心、信仰、尊严、质朴、善良、敬岗爱业、追求真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二是探求传主取得成功、成就,作出贡献的原因,从而发掘传主身上优秀的东西。无论何种角度,探究都是在“观点——材料”层面内展开:先确立观点(传主身上的思想品质是什么,或成功的原因是哪一个),再在文本内多方寻找材料加以证明(或在文本外寻找材料,这一点视题干要求而定);观点可以只是一个,但材料却不止一个,因此,需要在文本内多方面多角度寻找,发掘材料,做到“负责任”(合理表达,言之有据,理由充分)的探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班琳丽

老姐是一个戏痴,一身的戏。

我很小的时候在姥姥家见过她几次,那时她已经是戏班里一个红极一方的俏戏子。唱戏是要庄上人家管派饭的,我的姥姥特别会做饭,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见还不到吃饭的时候,他们就逗我们玩儿,或是教我们唱戏。是很美的一个女人,至今有两点在我的记忆里有如特写镜头,白如初雪的脸和恍如刚刚吐了血的红唇,恰如一幅半残的写真画。   

现在想来,那是她化妆的脸。事实是她成了我的七姥姥后,不唱戏,走下舞台了,她依然每天化妆。据我母亲说,她每天晚上睡觉也不卸妆,以致我那个花心七姥爷吓出病来,一病而终了。我现在想,那是老姐最后的挣扎或者说绝唱吧,她不想走下舞台,痴痴地感觉着,小脚迈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飘飘荡荡长抛丈许的水袖,窸窸窣窣闪动石榴裙裾,一唱一念,一眸一嗔,重拾昔日舞台上那个当家花旦的风采。

记得姥姥常一边做针线一边叹息,唉,她是个有痛的女人。

那时我也随在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身后叫老姐为老姐,不叫她七姥姥的。她似乎特别喜欢被人这样叫,哪怕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嬉闹,她的眼神也会刹时亮起来,柔柔和和,迷醉了似的,从来不恼。恼的是我那七姥爷,这称呼无异于他的疤痛。我是再大些从姥姥那里了解到老姐这名字的全部故事的。

把老姐喊成一个女人一生的痛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老姐用手牵着或是拿一个眼神牵着来我姥姥家吃派饭的那个男角,姥姥庄上的人叫他老罗义。

当时戏班里有一出轰动一方的传统戏《对花枪》,老姐扮戏里敢爱敢恨的姜桂枝。顶着一头白毛尾长着一脸枯皱皮,领着孙媳和儿媳,南里北里找女婿。扮相俊俏,唱腔也美。那个男角就扮戏里忘掉前情的老罗义。老姐凭着一出《对花枪》折倒了数千观众,当然还有那个老罗义。戏里姜桂枝比老罗义大,戏外老姐也比老罗义年长,老罗义戏称他爱上的女人为老姐了。戏里一对夫妻旧好重拾,戏外他们做起了暗箱夫妻,直到那天老罗义的原配骂上台来,一出戏的包袱哗拉一下抖落开,人们才看到了真相。

事实是老姐也是那一刻才看到老罗义的真面目,灯光暗淡的舞台上,老姐指着老罗义,久久地吐出一句: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老罗义……言罢,一头栽倒在台牙子上。那阵子恰好我七姥爷第三个老婆也死了,他正纠缠老姐。就棍打鸡,老姐就嫁给了他。老姐以为嫁到庄上就能永远留在戏班里。不是,她屈嫁的丈夫不仅让戏班主撵走了老罗义,还约法老姐从此不得登台唱戏。不久,老姐痴了,终日里像个病人,吃不下饭,干呕、胸痛,打针吃药,也还是那副病恹恹的样儿。她每天爱干的事就是化妆、补妆,然后躺下来病着,有时也会从她那里传出一句道白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老罗义……冷丁的怪森人的,细了听,心就酸了。

我七姥爷放手人世后,老姐的病情也没见轻。姥爷们怕老姐寡妇门前出是非,给荣耀的家族抹黑,当然再嫁他们更不允,姥爷们就商议着给老姐过继个儿子。子赐是条脉线,兴许就拴住了她。二姥爷的儿子多,他们商议就把二姥爷的小幺过继给老姐了。没想两天不到,孩子哭啼啼跑出来了。一问,饿的。问他老姐不做饭吗?孩子说老姐吃生的,棒粒子,豆粒子,红薯片子,都生了吃,不动火。

我的姥爷咬着牙骂,混帐!这之后,除了姥姥不时去给老姐送些吃的,庄上很少有人过问老姐是活着还是死了的事了。

等老姐快被村人完全淡忘的时候,庄上来了个唱大鼓书的男人。几乎人人都说见到老姐了,说见老姐影子似的坐在人场里听大鼓书,总是那边散场了她才走,依然化着浓妆。再后来,姥爷的一个本家说,早没见过老姐了,会不会已经死在床上。我姥姥一惊,忙掂着小脚去看,大门敞着,锅冷灶寒,床上尽是乱七八糟的衣物,就是不见老姐的影儿。

庄上的人纷纷猜测,老姐是跟唱大鼓书的男人跑了。也许他那里没有老姐要的爱情,可有老姐魂牵梦绕的戏,谁能说大鼓书不是戏呢?

那年,老姐二十三岁。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多种技法入文如倒叙开头,文首设置悬念,写到‘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是为后文写老罗义与老姐的暗箱夫妻埋伏笔。

B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妮妮道来,语调饱含深倩,情节虽有一定的曲折性,但并未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然而读来却仍很有吸引力。

C小说讲述了老姐的艺术和爱情方面经历的痛,着重表现了封建大家族所秉持的封建礼教对老姐自由、爱情和青春的戕害,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D.老姐喜欢别人喊她“老姐”,这个称呼会让她的眼神刹时明亮起来,柔和迷醉,是因为“老姐”这个称呼让她可以回味到曾经与老罗义一起唱戏的场景之中,重新体味戏中的爱情与爱情中的戏。

E小说中老罗义有原配还与老姐做起了暗箱夫妻,说明这个人人品卑劣,忘恩负义老姐的命运遭遇是由这个人物一手造成的。

2.文章题目为“痴”,老姐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人们猜侧老姐跟唱大鼓的男人跑了为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好处。

4.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根据鲁迅这句话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姐这一人物的悲剧性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中写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情绪的句子是

                   ,_                 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抑郁之情诗句是

                 _                  

3《关雌》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迫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_,                  

(4)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诗句“                        ”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                  

6陶渊明《饮酒》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

                 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②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③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諲。

1.本诗颈联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的请试作分析。

2.这首诗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因往相田,得疾             

(3)一旦运穷福,颠沛生于不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初为县史,后仕郡依刘繇,避乱江东。繇军败,仪徙会稽。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拜忠义校尉,从讨羽。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都诸公于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仙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蜀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申固盟好。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为屋舍财足自容。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盲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是所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畜,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选自《三国志 吴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脸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B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脸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C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脸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D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脸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也指文章、言辞庄重高雅。本文为主持、主管之意。

B“相”,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此。相常为丞相、宰相的简称,专指百官之长。

C“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如太傅、少傅。

D.“科法”可以指科举取士之法。这里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是仪深受孙权的信任。在吕蒙计划偷袭荆州关羽时,孙权曾询问于他,井采纳他的建议,后来东吴也果真打败关羽占据荆州。

B是仪直言敢谏。在江夏太守刁嘉被诬陷时,他敢于冒杀头的危险据实回答,坚称自己没有听说过刁嘉有这些罪行,刁嘉因此得免。

C是仪尽忠职守。做鲁王太傅时,针对南、鲁二王地位相近的情况,提出应该在地位高低上有所区别。

D是仪财资丰足。一次孙权外出,望见有人家修建豪华的房屋,就问下边的人修房的是谁家,左右回答说好像是是仪家,权不信,一打听果然是是仪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见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 

2时时有所进达未尝盲人之短,权常资仪以不官事,无所是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