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瞻元世祖庙 马中锡 世祖①祠堂带夕曛,碧苔年久...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瞻元世祖庙

马中锡

世祖祠堂带夕曛,碧苔年久暗碑文。

蓟门此日瞻遗像,起辇何人识故坟。

棹楔半存蒙古字,阴廊尚绘伯颜军。

可怜老树无花发,白昼鸮鸣到夜分。

【注】①世祖:即忽必烈。他定都燕京,改国号为元。

②起辇:地名,元太祖铁木真及其子孙的葬地。

③棹楔(zhào xiē):门旁表宅树坊的木桩。

④伯颜:蒙古八邻部人,忽必烈时任中书左丞相,曾率军南下灭宋。

1.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请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表达了昔盛今衰(或盛衰无常),世事无常的感慨。庙宇破败荒凉,祠堂在几抹夕阳当中,寂寥惨淡,碧苔丛生,使得斑驳的碑文更难辨认。老树枯萎,猫头鹰通宵达旦地发出凄厉的叫声。棹楔上残留着的蒙古文字、阴廊里蒙古军队的出征图还昭示着忽必烈曾经的叱咤风云,但庙宇的破败荒凉告诉了人们一个事实——忽必烈已被人遗忘。作者还进一步联想到这些帝王的坟茔恐怕早已不被人知了,表达了昔盛今衰(或盛衰无常),世事无常的感慨。 2.这两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老树枯萎,猫头鹰通宵达旦地发出凄厉的叫声,渲染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氛围,突出了元世祖庙遭冷落甚至被遗忘的现状,烘托了诗人悲凉、伤感的心情,使得诗歌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 【解析】 1. 试题分析:注意通过标题和诗中的景物分析情感,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为“怀古伤今”。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标题分析。 2.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诗歌的结尾方式是“以景结情”然后分析是什么景,什么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题属于以景结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西域胡人也,寓居新丰。善敷奏,明习法律,然舞弄文法,高下其心。或有驳难之者,世充辞议锋起,众虽知其不可而莫能屈。大业中,累迁江都丞,兼领江都宫监。及杨玄感作乱,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兵江南以应之,自称将军,拥众十余万。隋遣将军吐万绪、鱼俱罗等讨之,不克。世充为其偏将募江都万余人频击破之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所获军实皆推与士卒由此人争为用功最居多。十年,齐郡贼帅孟让自长白山寇掠诸郡,至盱眙。世充以兵拒之,保都梁山,为五栅,相持不战,乃倡言兵走,羸师示弱。让笑曰:“王世充文法小吏,安能领兵?吾令生缚取之,鼓行而入江都。”时百姓皆入壁,野无所掠,贼众渐馁,又苦栅当其道不得南侵,即分兵围五栅。世充每日击之,阳不利,走还入栅。如是数日,让益轻之,乃分人于南方抄掠,留兵才足以围栅。世充知其懈,乃于营中灶撤幕,设方阵,四面外向,毁栅而出,奋击,大破之。及李密攻陷洛口仓,进逼东都,世充引军渡洛水,与李密战,世充军败绩,世充自系狱请罪,越王侗遣使赦之。俄而宇文化及作难,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奉越王侗嗣位于东都,拜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文都谓楚等曰:“为国计者,莫如以尊官宠李密,以库物权之,使击化及,我师养力以乘其弊,则密亦可图也。”楚等以为然。世充独谓其麾下诸将曰:“文都之辈,刀笔吏耳,吾观其势,必为李密所擒。且吾军人每与密战,杀其父兄子弟,前后已多,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文都知而大惧,与楚等谋,因世充入内,伏甲而杀之,期有日矣。段达遣其女婿张志以楚等谋告世充。其夜,勒兵围宫城,世充遂攻门而入,无逸以单骑遁走,获楚杀之。时宫门闭,世充遣人扣门言于侗曰:“元文都等欲执皇帝降于李密,段达知而告臣,臣非敢反,诛反者耳。”段达侗命,执文都送于世充,至则乱击而死。世充悉遣人代宿卫者,然后入谒陈谢曰:“文都等无状,谋相屠害,事急为此,不敢背国。”侗与之盟。其日,进拜尚书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

(《旧唐书·王世充列传》)

【注】①锋起:如锋刃齐起,锐利难当。此处指尖锐。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人于南方抄掠             稍微

B乃于营中灶撤幕               填平

C以库物权                   利诱

D段达侗命                     假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为其偏/将募江都万余人频击/破之/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所获军/实皆推与士卒/由此人争/为用功最居多

B世充为其偏将/募江都/万余人频击/破之/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所获军/实皆推与士卒/由此人争/为用功最居多

C世充为其偏/将募江都/万余人频击破之/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所获/军实皆推与士卒/由此人争为用/功最居多

D世充为其偏将/募江都万余人/频击破之/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所获军实/皆推与士卒/由此人争为用/功最居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充善于向朝廷陈事进言,通晓律令条文,但他却利用这一优势玩弄文字,随心所欲地曲解法律,徇私舞弊。

B王世充率兵抵御孟让,刚开始战事不利,只能坚营守壁等待机会,最后在孟让骄傲轻敌放松警惕时发起攻击,一举而胜。

C王世充不敌李密,而且多次与之作战,两人结仇很深,所以他并不赞同元文都利用李密攻打宇文化及来化解朝廷危机的策略。

D世充做事果断而严谨。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驳难之者,世充辞议锋起,众虽知其不可而莫能屈。

2)时百姓皆入壁,野无所掠,贼众渐馁,又苦栅当其道不得南侵,即分兵围五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为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为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一种人文关怀。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有“教化人伦”和“怡悦情性”两个途径。

B.传统中国画以“载道”和“畅神”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的境界。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人类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人因超越现实局限获得了精神自由即“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以一定的表现内容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重视而轻视对绘画性的讲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立德、立功、立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绘画只是中国文人实现人文关怀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对西方异质文化的因素要极力抵制才行。

C.季羡林以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思想来解释“天人合一”,他认为人类最好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可能带来灾难,很难达到“天人合一”。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上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都可以在绘画方面大有作为,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一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它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那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那是一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衰于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地拥有自己。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火

阿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粱。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了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进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燃着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1.围绕“天火”这一线索,请用简单的文字概括梳理小说情节。

2.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喝颂词,看似荒诞的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3.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多吉这一形象。

4.文章结尾处,多吉和村民一起“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一场“山火”蔓延,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师生通报的广播稿,请仔细阅读、写出有问题的句子编号,并修改。

自从①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发生②强烈地震以来,③我省各界对④震灾以后的人民的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⑤赈灾活动,捐款⑥累计已逾300万元之巨。⑦我校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物折款18万元,昨天又捐款12万元。⑧这些钱物已经通过省有关部门转送到了⑨灾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