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劳停驿》,完成文后各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

阅读《劳停驿》,完成文后各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请翻译诗歌的颈联。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1.几户相聚居的人家升起了荒野的炊烟;像刀刃一样窄小的山田挂在瘦高的山野上。 或者翻译为: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2.此诗前三联写景,寓情于景;最后一联直接抒发情感。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写了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写得孤静寂寥,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第三联写了荒野之景,数缕荒烟,几户人家,瘦野薄田。第四联直接点明诗人的“愁情”。全诗情景交融,写出了旅途的孤寂与忧愁,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翻译诗歌诗句的时候要注意诗句中的一些重点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由题干可知,答题时,只需要找出诗歌中哪些语句是写景的,写了什么景;哪些语句是抒情的,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最后再点明写景和抒情是如何结合到一起的。此诗前三联写景,寓情于景;最后一联直接抒发情感。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写了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写得孤静寂寥,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第三联写了荒野之景,数缕荒烟,几户人家,瘦野薄田。第四联直接点明诗人的“愁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李凭箜篌引》,完成文后各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这首诗中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旅夜书怀》,完成文后各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有人说,颔联开襟旷远,写出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作者为了心所向往的美德,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李白用白发”“青丝慨叹人生短暂,时光匆促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的颈联 ,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4)《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5)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提到它们就意味着天下,格外有壮阔之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类的名句。

古代中国,水无疑是赖以立国的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水的清洁和滋生功能,使水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述安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奈何则是传说中幽冥间的界河。上巳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古中国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识。

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孟子·离娄下》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

而老子亦褒举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褒举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

流水意象也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作家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幻灭时时胶着一体。

流水无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的情愫。《诗经·大雅》即有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的警句,用流水的永逝无回,譬君臣不勤于政则必失怙于天。李白的《古风》《江上吟》感流水悟富贵功名不可久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陆游《黄州》江声不尽英雄恨等,倾诉了岁月蹉跎带给人难以排解的失落感。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中的运动,在后世的叙事文学中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被毛宗岗父子置于《三国演义》卷首的杨慎《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由浩荡东流的长江缅怀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短暂人生。而《牡丹亭》中也有杜丽娘的似水流年之嗟。上述例子反映了主体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流水意象固然强调了文人的感伤与忧患情怀,使之常常悲凉地感发人生苦短的危机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悲慨诗风。然而,流水意象并非只有消极意义,它往往也作为人们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积极象征符号而存在,反映了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选自《中国象征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水的象征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水有清洁和滋生功能,象征着纯洁和生命,民间为婴儿洗三朝就是此象征意象的体现。

B.孟子认为水性与人性相似:流水有趋下的本性,人有善良的本性;流水的有本有源、奔流不息就像君子的立身行事。

C.老子关于水的柔弱坚强的讨论体现了道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念,而庄子认为水的浩渺无垠象征着得道后的境界。

D.唐代以后,流水的象征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常被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国力等的不可复返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人作家的作品中,流水有时候象征着执着进取,有时候象征着悲观幻灭,流水意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

B.流水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无往不在,它常象征着事物的一去不复返,因此文人常借流水意象抒发惜时叹逝之情。

C.陆游的江声不尽英雄恨和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反映了古代诗人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D.中国文人常常借流水意象表达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思想,而流水也能反映出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文学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明,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它们意味着天下

B.水与古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有关,人们常在上巳节这天在水边踏青,杜甫的《丽人行》就描写了与这一习俗相关的画面。

C.因为流水无往不在,具有持续性运动的特点,所以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也是运动的,并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

D.中国文人常借流水抒发感伤与忧患情怀,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去概括悲慨诗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唐】韩愈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①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②先人墓侧。铭曰: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有删节)

【注】①观察使:官名。②万年:柳宗元的故乡万年县。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常其座人 屈:使„屈服,折服   

B.为奴婢    没:没收

C.一岁        比:不到          

D.死于穷裔 卒: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土俗,为教禁 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B.子厚设方计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材不世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惟子厚之室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博学多才,坚毅刻苦。在少年时期柳宗元便崭露头角,受到众人的一致夸赞;在出仕被贬后,他也并未消沉,而是一边纵情于山水,一边更加刻苦为学,写诗作文。

B.柳宗元极具政治才干。柳州当地习惯于用儿女作抵押向人借债,柳宗元在柳州做刺史时想方设法地改变了这一陋俗;而且,他的方法还得到了观察使的推广。

C.柳宗元重情重义。他因为不忍心看到有老母在堂的刘禹锡被派遣到偏僻的播州为官,便打算上疏表示甘愿同他替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

D.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遭际有着中肯评价。他认为柳宗元由于自身原因再加上没有人扶持,所以潦倒一生不被重用;但他也看到这种遭际对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的积极意义。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2)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