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弘一大师写过一幅字,只有“知止”二字。对“知止”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弘一大师写过一幅字,只有“知止”二字。对“知止”二字的意思,学者们有以下不同的解读:

甲:朱熹曾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止,就是知道什么是至善境界,从而促使自己追求至善,止于至善。

乙:老子《道德经》有言:“知止不殆。” 意思是,知止就不会落入危险。知止,就是懂得适可而止,懂得不可越过界限,懂得某些东西不可触碰。

丙:知止,就是明白自身能力无论多强,都是有限的,从而促使自己谦逊待人;知止,就是懂得生命的时光有限,从而促使自己珍惜光阴。

丁:知止,就是在忙碌中要懂得稍作停歇,想想自己珍惜的是什么,想想自己丢失了什么,或者,就看看沿途的风景。

要求:1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不得脱离材料;(2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3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4)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知”而后“止” 生当“知止”。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所以弘一法师有墨宝仅二字:知止。我则认为,“知”而后“止”。 “知止”,意即“知道止步”。生途漫漫,波诡云谲,凶险暗藏。有时,往前多走半步,便坠悬崖刀丛。而知止者,却能知晓这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界限,适时止步,远离祸害。故而老子于《道德经》有言:“知止不殆。”圣哲之谕,焉可不听? 只是,世上知“知止”之理者多,真能行“知止”者少。我们举目所望的,多乃“不知止”之人事。徐才厚、周永康、薄熙来、万庆良之流,可谓位高权重矣,然而他们不知止,违法而行,终致身败名裂,万古传臭。又如我们的某些政府官员,明知一些工程项目严重污染环境,却不知止,依然积极引进以为自己的“政绩”“加分”。这些“不知止”者,皆非愚昧之族。可是,他们为何不知止呢? 我想,皆因他们“不知”,故而“不止”。 “知”,非简单之“知道”意。古汉语中,“知”通“智”,即“智明”之义。智明,故而理智明晓,知事有利害,晓有当止处,以是而能“知止”。“不知”者,虽知事有利害,有当止处,然而他们非智明之士,知事有利害而只见利甚却不见害更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利令智昏”了。智既已昏,则无从判断何处当止,故而逾越界限,跨步成祸。这种事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周永康们、某些官员们,正是“利令智昏”,失去了“智”,所以“不知止”,终于祸害国家与自身。我们一些轻易上诈骗伎俩当的普通百姓,也常是因“利令智昏”,“不知止”而遭受祸害。 由此可知,世上“不知止”的人事,常是因“利令智昏”,失了智明,致以“不知止”。故而,依我之见,欲要人“知止”,则人必先“知”,然后才能“止”。 范蠡助勾践灭夫差,功高盖世。然而他深知勾践乃“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者,因此他在富贵利禄面前理智止步,携西施而泛江海,悠游人世。他写信给朋友文种,劝他“知止”。文种不听,终为勾践逼杀。范蠡、文种一“知”而“止”,一“不知”而“不止”,结果死生异路,令千古嗟叹。 文种亦世间罕遇之彦俊,而卒以伏剑亡,其见功名富贵之利甚而不省其害更甚,于是失“知”而不能“止”,确是取祸之道。由此亦可知,欲使人“知”,则不仅要使人接受文明之教育,以明知人生各种不可逾越之界限,更要使人深晓其似“利”而实“害”之本质,方能在“利”面前保持理智,而后方能“止”。 视当世大局,自取祸乱者,多由“不知止”而起。日本、菲律宾只见“联美抗中”之“利”而不顾其“害”,故而对美国之献媚、对中国之挑衅皆“不知止”。这种“见利忘害”的赌徒心态,正是极不智之典型表现。 生当“知止”。劝君“知”而后“止”。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题作文审题方法: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知止,就是知道什么是至善境界,从而促使自己追求至善,止于至善”“知止,就是懂得适可而止,懂得不可越过界限,懂得某些东西不可触碰”“知止,就是明白自身能力无论多强,都是有限的,从而促使自己谦逊待人”“知止,就是懂得生命的时光有限,从而促使自己珍惜光阴”这些句子,这些句子都是对弘一法师那句话的阐述,考生可以从其中一个角度进行立意。二、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作文参考立意: ①崇尚并追求至善,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止于至善。 ②懂得适可而止,懂得不可越过界限,懂得某些东西不可触碰。 ③明白自身能力有限,谦逊待人。 ④懂得生命的时光有限,珍惜光阴。 ⑤在忙碌中要懂得稍作停歇,想想自己珍惜的是什么,想想自己丢失了什么,或者,就看看沿途的风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西风紧,北雁南飞。                                 。(《西厢记》)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报任安书》)(3)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阿房宫赋》)

(5)野马也,尘埃也,           。天之苍苍,         (《庄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1.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

2.从(1)(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财物耶                       博:增加

B优厚                         秩:品级

C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自死                           觉:败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不能此道求荣                   焉用亡郑陪邻  

B昔公仪休性嗜鱼,不受人鱼         因人之力敝之    

C贤者多财损                     哀斯墓之徒有石也

D犹恐其不高,复巢木末             激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5.翻译: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隐身人

刘荣书

晚上。父子俩吃晚饭的时间。 

男孩因情绪上的低落,比平日里显得更加顽劣。他故意将整勺子的米饭撒在饭桌上,蜷着手,伸出舌头,直接去饭桌上舔舐。像一条小狗。  

巴顿,好好吃饭!   

男孩不予理会。伸着舌头,继续去舔饭桌上的米粒。  

巴顿,你这样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   

男孩愣住了。那声音有些异样,像动画片里某个卡通人物在说话。那声音,并不是从父亲的嘴巴里发出来的。因为听到第一句话后,他翻着眼睛正在看父亲,见父亲的嘴巴一动未动。  

谁在说话?男孩问。   

谁在说话?他的父亲也这样问。嘴巴奇怪地扭动了一下。   

上床之前,男孩无数次听到了那个声音在同他说话。那个奇怪的,貌似卡通人物发出的声音。  

巴顿,你该吃个苹果吧!要注意营养搭配。   

巴顿,你看电视不要离得那么近好不好,这样对眼睛不好。 

巴顿,你洗脚了吗?小屁屁洗了吗?   

每听过一句,男孩便会问他的父亲一句:他在说话。他刚刚又在和我说话。你难道没听到吗?  

他的父亲却每次都在摇头。并显得很吃惊的样子。他以为男孩在说胡话,摸了摸男孩的额头。  

这多么奇怪。男孩想。这就像父亲曾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只有聪慧的孩子才可以听到精灵在说话。那是孩子独享的权利。那天晚上,男孩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乖巧。他饭后吃了一个苹果。只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主动把遥控板让给了他的父亲。这多么出色! 

只是躺到床上之后,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有些忐忑地对他的父亲说:爸爸,我觉得那个和我说话的人,是我妈妈……只有我妈妈才对我说过那样的话…… 

怎么会呢!父亲说,你是不是又想她了?

嗯……男孩点头。   

父亲摸了一下男孩的脸,想了想,有些伤感地说,那好吧!我们睡吧。看我在梦里会不会遇到你妈妈,如果遇到了,我就问一问她,问她是不是偷偷回来了。   

第二天,父亲照例早早上班去了。他在一家木偶剧团工作。有演出任务时,他便不能留在家里照顾男孩。早饭留在餐桌上。这是星期天,幼儿园放假。如果不是公休时间,男孩便要被父亲早早从床上扯起来,睡眼惺忪吃上几口饭,驮在自行车后架上,送到幼儿园去。男孩每天赶到幼儿园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小朋友早一刻钟。而放学后,仍旧比别的小朋友晚走一刻钟,或半小时。有时父亲临时有事,他便要一直在校园里呆到天黑……自母亲忽然消失之后,男孩便开始过起了这种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感到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寞与疾苦。但现在,妈妈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回归,这种生活会不会结束呢?   

但那一整天里,那个声音都未曾出现。空寂的房间内,只能听到男孩落寞的自语声。——他试图和那奇怪的声音再次搭讪,却始终得不到回应。父亲回来时男孩在沙发上睡着了。等父亲把他弄醒,他很快便记起昨晚的话题,他问他的父亲:爸爸,昨晚你在梦里遇到我妈妈了吗?  

他的父亲正在把饭菜摆上餐桌,解下腰里的围裙,忙不迭说,遇到了遇到了。  

她和你说了什么?   

父亲在餐桌边坐下来。替男孩盛了一碗饭,忽然将脸抵近男孩说:

她说,她真的回来了。

是真的吗?男孩兴奋地叫了起来。   

是的。父亲说,又竖起食指,抵在唇上。示意男孩说话小声一点。这是个秘密,他说,你妈妈在梦里告诉我……   

什么秘密?那我怎么看不到她?  

她穿了隐身衣……  

隐身衣!  

对!隐身衣……   

那她怎么不把隐身衣脱下来?   

她脱不下来的。你知道那个中了巫婆咒语的公主吗?她变成了一只丑陋的青蛙……你妈妈就是这样,她错穿了一件隐身衣,永远都脱不下来了。但她让我转告你,她回家来了,在家里陪着你。

晚上睡下时,男孩问他的父亲,妈妈也和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吗?或许会吧?他的父亲疲惫地说。 

男孩随父亲到剧团里去过很多次。父亲排练时,他便乖乖坐在台下。他喜欢那些木偶说话的声音,觉得和穿了隐身衣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像。他在那些声音中间感觉到了温暖和踏实。他觉得他母亲的存在就像一种传奇。为此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隐秘的惊喜。他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慢慢长大。养成了一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直到男孩上初中那年,父亲做了一次声带息肉手术后,再不能开口说话。他穿了隐身衣的母亲,从此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一年的春节,长大后的男孩陪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坐在客厅里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当那个来自宝岛台湾的艺人表演完‚腹语术时,妻子和儿子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被他娴熟的技艺惊得目瞪口呆。特别是儿子,完全被那个大嘴巴的玩偶迷住了。他跳到父亲身边,嚷着也要买一只那样的玩偶,也要让他的父亲给他讲一段‚腹语  

做父亲的靠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儿子去看他的脸,发现他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1.“隐身人”的出现对巴顿产生了哪些影响?

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摸了摸:                                                                     

(2)摸了一下:                                                                   

3.巴顿为什么“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4.“隐身人”的真相呈现前,小说做了哪些铺垫?

5.小说结尾处,巴顿的脸上为什么淌满了泪水?你体悟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