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美国诗人约翰·堂恩说: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都是无边大海的一部分。

鲁迅也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哲学家说: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让我们在一起 道道干裂的地缝诉说着西南的干涸,隆隆的崩塌声哭诉着玉树的悲哀,弥漫在天空的尘埃倾泻着冰岛的无助。。。大自然又一次把人类推入了绝望的深渊,它尽情地施展着它无边的威力,嘲笑着人世间不堪一击的生命。喧闹过后,世界突然变得很安静,安静地只有死亡的声音。一张张经历灾难后蒙着恐惧尘埃的脸庞,镌刻着深重的悲哀,将世界的心紧紧揪住。这一刻,我们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在灾难面前,我们都是脆弱而无力的一支。我们痛着自己的痛,也痛着他人的痛。我们在濒临绝望时候才恍惚间发现彼此的存在和相识,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亲疏,融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胡锦涛总书记结束访问提前回国时在华盛顿说的那句话:我的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我必须回去和他们在一起。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国元首突然与自己那么亲近,心与心靠在一起那么温暖。欧洲各国放弃了以往的勾心斗角,他们坐在一起致力于解决灾后危机,他们第一次发现一个完整的欧洲,他们在这个大家庭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着同一个美丽的目的而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不知道2012年究竟是不是世界末日,也不知道这些频频发生的灾难是不是死亡的预兆。我看到的是人类对生命史无前例的渴望,看到的是空前的温情在60亿中间传递。 是的,我们并不孤独,世界200多个国家与地域的划分,并不是你我唯一的归属。失去一栋房子,并不意味着失去家园,因为你还拥有一个最大最温暖的家园——叫做地球。让我们在一起,感激苦难让我们相知相爱。请不要再重演莫斯科地铁的悲剧,请不要再有泰国红衫军的流血,请不要再嗅到中东地区的火药,是时候展现人性的真与善了。血与恨不是我们相处的常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好好爱。 让我们在一起,在阳光下诉说同样的语言,抛却肤色与攻击的差异,我们相知相守不需要任何承诺与盟约。天灾不由人,我们也许对此真的无能为力,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面对的态度。黑夜太黑太漫长,我们都需要彼此的温暖,来抵抗内心的寒冷与孤独。没有人知道明天意味着什么,但请让我们今天团结在一起。一个人太小太小,但60亿很大很大,因为那 不是60亿个一的相加,那里有心的汇聚,爱的凝聚,还有希望的聚焦。 让我们在一起,让我们不再害怕,让我们不再孤单!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给话题,让学生从中找出立意。对于这类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怎么确定文章的立意。立意解读:这是材料作文,格式是材料+要求。三位哲人所说的富有哲理的话,分别分析它们的主旨,可以分别立意,也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性立意。哲理主要强调关系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关系”可以引申到各个领域的分析,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只要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说来说去,做人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

②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妄自尊大心,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恰到好处。

③自己不易对付,因为不容易认识,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

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颠倒错乱。我们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自己对于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象。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知道你自己”一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⑤“知道你自己”,谈何容易!在日常自我估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大的弱点缩得特别小。人常“阿其所好”,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

⑥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一位美少年纳西司Narcissus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栏上俯看水里自己的影子,愈看愈爱,就跳下去拥抱那影子,因此就落到井里淹死了。我们都有几分“纳西司病”,常因爱看自己的影子坠入深井而不自知。照镜子本来是好事,我们对于不自知的人常加劝告:“你去照照镜子看!”可是这种忠告是不聪明的, 他看来看去,还是他自己的影子,像纳西司一样,他愈看愈自鸣得意,他的真正面目对于他自己也就愈模糊。他的最好的镜子是世界,是和他同类的人。他认清了世界,认清了人性,自然也就会认清自己。

⑦自知之明需要很深厚的学识经验。

⑧德尔斐神谕宣示希腊说:苏格拉底是他们中间最大的哲人。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解释是:他本来和旁人一样无知,旁人强不知以为知,他却明白自己的确无知,他比旁人高一着,就全在这一点。苏格拉底的话老是这样浅近而深刻,诙谐而严肃。他并非说客套的谦虚话,他真正了解人类知识的限度。有了这个认识,他不但认清了自己,多少也认清了宇宙。

⑨这种认识就是真正的谦虚。谦虚并非故意自贬声价,作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返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是对自己所不知所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的一种仰望。

节选自朱光潜《谈谦虚》

1.从全文看,“自己不易对付”的原因有哪些?

2.文中第⑥段引纳西司的故事,阐明了哪些道理?

3.结合文本内容,简述什么是真正的“谦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画师洪野

施蛰存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⑧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蜉蝣,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第⑦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不思其反。 《诗经·氓》

⑵定乎内外之分,              庄子《逍遥游》

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郦道元《三峡》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⑸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⑹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⑺死生契阔,             《诗经·邶风·击鼓》

⑻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老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①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⑴小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⑵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

⑶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氏仆录

毛奇龄

何氏仆方相。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何氏中落,出诸仆。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忽谓其弟曰:“吾,何氏仆也,将何氏矣。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予弟有子,当予!”削木,著名字,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

王师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相曰:“不然。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卫家人者,郎也。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叩头别。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相不告,死。

齐于氏曰:“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其身。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闻方相,亦少愧矣!”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

【注】①邑: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②王师:指清军。③齐于氏:作者的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氏仆也,将何氏矣     老:终老

B予弟有子,当         后:后人

C退则亦自其身           爱:爱惜

D及一旦有急,而阴其事   鬻:出卖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

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

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

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

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

4.作者刻画了一个“忠诚”的仆人形象,用意是什么?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