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面题目。 窗的随想 刘心武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面题目。

窗的随想

刘心武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杜甫除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外,还有若干“望窗外如赏画”的吟诵,如他在成都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奢”,于是窗框就框出了美景:“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如果窗外望不到自然风景,那么,就人造景观,比如竖起太湖石,栽种芭蕉、梧桐、竹丛、鸡爪红枫……所面对的墙壁会让爬山虎点缀,甚至放养一只仙鹤。

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当然在更古的时候,窗洞也是烟囱。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比如他们很早就有落地窗,窗户的下部直接与地板衔接,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德国古典小说《茵梦湖》里写到蝴蝶窗,这种窗户体型大,上部呈圆弧形,窗扇可充分推开以至与外墙面紧贴,这样从外面望过去,窗扇就如蝴蝶的两只翅膀。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但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对于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不但不反感,而是倍觉欣慰。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有四句诗,“散发乘夕凉”,从外面回到家里,就把头发散开乘凉,“开轩卧闲敞”,把建筑物的窗户全都打开,躺到凉榻上,于是,他眼、耳、鼻、舌、身、心,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窗框如画框,窗外是图画,视觉享受自不消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有嗅觉、听觉享受,在那样一个暑日的傍晚,闻着荷花香,听到竹丛那些竹叶叶尖上凝聚的露滴不断地落到地面或荷池中,肯定满口生津,舌享受也有了,而卧在榻上的肢体肯定也就更加惬意,进一步,他就想弹琴,想知音,想跟朋友分享这美好的一切,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③中国窗的私密性差。以往的窗,木质窗棂上糊的是高丽纸,北京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纸”(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那种窗户纸不但用手指头很容易捅破,用舌尖的唾液也能将其舔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宁国府的女主子尤氏,带着丫头银蝶,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去到其丈夫和一群狐朋狗友聚赌胡闹的屋子窗外,又偷听,又偷看,情节的合理性,就在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即使是贵族府第,窗棂上多半还是糊着高丽纸,既难隔音,也难隔影。

④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维护隐私的功能。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场景是朱丽叶的卧室,两个恋人在那里幽会,但是时间匆匆流逝,很快到了天亮时分,朱丽叶母亲随时会来到这个地方,没办法,罗密欧必须离开,这时候就有一句台词由朱丽叶道出:“那么窗啊,让白昼进来,让生命出去!”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道闸门,将隐私空间与公众共享空间严格地划分开,但是白昼来临,罗密欧必须通过窗户、阳台逃走,因此朱丽叶对窗充满哀怨——它竟不能让他们永享私密的爱情。

⑤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现在值得讨论的,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在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窗建筑,特别是摩天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透明墙面,外望或许有窗的意味,但是没有了可以开启关合的窗扇,也就不能称窗。以北京为例,国家大剧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以及号称全球最大单体建筑的天竺机场T3航站楼,都无窗,这种趋势也已经推衍到某些高档公寓楼,据说是“智能建筑”,已经根本用不着窗户来提供照明、换气等功能,通过其本身的能源系统,能全天候地保持光亮、通风以及恒温、恒湿。人类的建筑,是否正在走向“窗灭绝”?

⑥今年年初,国际上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他的那些作品,还大量地有窗,既有中国古典窗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窗的元素,更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新型窗。

⑦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选自2012年8月20日《文汇报》,有删节)

1.你对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1)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2)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

2.东西方的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或中外小说、戏剧作品,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从文中可以看出,窗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窗子却濒临灭绝的境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1.(1)受到美丽景色的熏陶,心情变得美好舒畅,心性修养也得以提升,进而萌发善念,要同朋友共同分享这份美好。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交流需要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上传递信息。 2.①中国古典窗,追求审美效果,而不大注重进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进光、透气的功能。 ②中国古典窗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西方古典窗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 ③中国古典窗的私密性差;西方古典窗则很重视维护隐私性。 3.①充分佐证了作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窗的文化内涵。 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观点一:虽然科学发达了,时代进步了,但是传统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我们还是需要保留的。比如,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窗,它在人类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我们要保护这种文化,进而享受它带给我们的生活上的乐趣。 观点二:新事物出现,旧事物随之慢慢消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传统的窗,固然美好,但在实用性上不及现代化的窗,被取而代之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必悲切烦恼,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便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句子的理解,可结合原文分析句子的内涵,如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则要指出来。(1)回到原文第二段段末分析,心中诗意盎然指受到美丽景色的熏陶,心情变得美好舒畅,灵魂升华说的是心性修养也得以提升,进而萌发善念,要同朋友共同分享这份美好。(2)位于文末,结合原文最后三段分析作者对居室之窗的思考上升到心灵之窗的思考,意思即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交流需要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上传递信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把握中心,整体领悟。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因此,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瞻前顾后,审读语境。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是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抓关键词,揣摩句意。辨析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比如本题中的两个句子,都必须回到文中结合语境理解。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东西方的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本文结构结构非常清晰,考生很容易答对。回到原文二至四段,每一段都运用总分结构介绍了中西窗的不同特点,可找到段落中关键语句提炼观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方向和依据,“东西方的窗有哪些不同”;然后回归文章,找到相关的语段及句子,第二段“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第三段“中国窗的私密性差”,第四段“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维护隐私的功能”;最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或中外小说、戏剧作品,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此题考生需要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文学性去考虑写作目的。作者在每介绍一个中西窗的不同特点时,都引用了相关的诗句证明观点,这些诗句充分佐证了作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窗的文化内涵;其次从文本文学性考虑,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首先审题,明确出题人考查的方向,比如本题,题干明确指向“引用”;然后思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之行文中引用诗句、穿插故事等的常见作用: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意蕴,在本段中的具体、针对性作用——突出……特点等,在全文的作用——深化文章中心(深化主旨)等。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4.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从文中可以看出,窗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窗子却濒临灭绝的境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对文中窗灭绝现象,可持赞成观点,亦可持反对观点,但在每陈述一种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撑。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探究题,首先依据题干所问明确答题的模式,“从文中可以看出,窗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窗子却濒临灭绝的境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可见应先明确观点,然后陈述理由;再依据题干明确探究的方向,最后依据文本的内容具体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警惕“生态癌症”——蓝藻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生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35℃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但这一情况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在目前已经检定出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也最强的一种,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另外,蓝藻腐烂时会释放出异臭。但研究尚未发现它们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办法很多,效果却一般。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但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打捞不上来。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纳法”,往水里添加黏土,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颗粒上,令其沉入水底。但这也没法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还会继续爆发。化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蓝藻去除工作,比如在水中投放杀藻剂或絮凝剂。不过,这些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因此对化学药剂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生态治理上更高级的办法还有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

1.对“蓝藻”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它为地球提供着氧气,在地球生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似乎是一种植物;但它又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

C.蓝藻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生物。

D.蓝藻家族成员中既有像发菜、螺旋藻一样的“好蓝藻”,也有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坏蓝藻”。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蓝藻腐烂时释放出的异臭气味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

B.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蓝藻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

C.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

D.25℃-35℃温度下各种蓝藻繁殖较多。今年我国各地的蓝藻大爆发与大气变暖关系密切。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磷对蓝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如果能控制水体中磷的排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的爆发。

B.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就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C.水体不流动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保持水体的流动,相信也可以缓解蓝藻成灾的局面。

D.蓝藻被称为“生态癌症”,但加强环境预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消灭蓝藻灾害并不是不可能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的廊桥连通以后,进出办公室就不必再绕道而行了,师生们在上面行走真有如丸走坂的感觉。

C.长期以来,国内企业防病毒市场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因为各种深奥的产品宣传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整个行业运作缺乏应有的透明度。

D.回到金科校园,看到每个莘莘学子行色匆匆的样子,我又想起了自己的高中生活。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B.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派。

C.欧·亨利,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其中一些名篇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D.海伦·凯勒(1880——1968),20世纪美国残障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1)随着时光的        在心里的梦想逐渐凝固了。

(2)    抗生素,    各种药物,是人体的“第二杀手”

①滥用   ②流逝   ③乱用    ④流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只要脸好看,肚里没水也不怕。”人们说,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整容改变命运”已经不是玩笑,“换脸”也不再只是少数明星才会做的尝试。从年轻人到中年人甚至到老年人,只要有条件,相当一部分男女都愿意进行“面部改造”。在许多人看来,脸蛋美美哒、帅帅哒,恋爱、求职、晋级都不在话下。

“脸”,真的这么重要吗?现在真是“看脸时代”吗?这种“看脸时代”应该怎么看呢?你对此有哪些思考和感悟呢?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文章开头有鲜明的观点,全文层次清晰,讲理充分,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