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公讳尧臣,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                著:显著。

B天下之疑                释:消除。

C不行                    格:搁置。

D永和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储嗣即储君,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1.A 2.C 3.B 4.(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解析】 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原文“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译为“这之后( )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把给的解释“显著”,不通顺,通过语法分析可以看出后面是“命令”前面是“显著”不能支配后面的“命令”,应为“加于……”之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长子继承制是指仅立长子为继承人或长子有优先继承权的制度。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C项年纪最长的儿子错误。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选项B对应的原文中的“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今”是当时的意思,不是“现今”,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尔——罢了,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判断句)(2)遇——对待,一——全都,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的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白和杜甫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②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奠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诗人们写什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批判制度、揭露社会黑暗、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的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广大;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之久远。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这使得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精神世界。

③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给许多人留下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工夫的。从《古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④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⑤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像李白、杜甫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有删改

1.下列对于“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客观条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潇洒飘逸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工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唐代的诗歌大气隽永传之久远这和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得益于诗人们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

C许多唐人的诗句反映出唐代社会太平日久、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社会现实这些为诗歌的发展与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D唐代诗人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游历四方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能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的原因可以从艺术积累、时代环境和个人努力等诸多方面来解释。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条件远比唐朝时要好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当今中国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的经验证明,在激发潜能、获得成功之前,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三间屋子里,而不自知。

第一间屋子姓找,名字叫作“找借口”。……我们应走出“找借口”的屋子。

第二间屋子姓赖,名字叫作“赖别人”。……我们应走出“赖别人”的屋子。

第三间屋子姓怪,名字叫作“怪自己”。……我们应走出“怪自己”的屋子。

任何人想要成功,都必须首先要走出这三间屋子,否则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要求:可选择一个角度,也可综合考虑,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语意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

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查看答案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报告,地球人口已超过70亿。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用“未来、挑战、行动”三个词组合扩展成一段话,表达你的思考,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是他们的社会性……可见,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①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②就是说,任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社会为前提

③离开了社会,人们不仅无法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而且也无法取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

④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⑤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①②④   C.②④③⑤①   D.②⑤①④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