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
(1)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1.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2.下列两组加横线词的含意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3.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作者对此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4)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1)(5)(8)/(2)/(3)(6)/(4)(7)
B.(1)(5)/(2)(8)/(3)(6)/(4)(7)
C.(1)(5)/(2)/(3)(6)/(4)(7)/(8)
D.(1)(5)(8)/(2)/(3)/(4)(6)(7)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牧连却之
②忧劳可以兴国
③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④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⑤函梁君臣之首
⑥客奋椎左右击
⑦闾里之侠皆宗之
⑧礼天下之奇才
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⑩余既耸然异之
A.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⑨⑩
B.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⑩∕⑨
C.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⑨∕⑩
D.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⑩∕⑨
下列各句的句式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何以汝为见
B.作《师说》以贻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