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是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张岱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国学网)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现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选择“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的为人处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DB(答D得,答B得,答C得,答A和E不得分. (2)①从侧面间接地交代了张岱年前半生在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遭受磨锉的经历.②以刘鄂培与张岱年的对比,突出了张岱年虽然具有与刘鄂培相同的坎坷遭遇,但性格不为之改变的广阔的胸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③由概括地评价张岱年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过渡到下文分项具体交代张岱年的品行,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3)①本文节选一些往往不为一般的人所了解的小事,表明作者对传主了解之深,更能体现传记的真实性.②以小见大.以小事来表现传主的性格,更有利于从细节上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③写这些小事,涉及面比较广,有治学、日常生活、学术素养、提携后学等多方面内容,这就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意思对即可) (4)答案列举:①做人要正道直行.张岱年虽在历次运动中受挫,但刚正的性格没有因磨难而改变,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 ②为学讲求“精熟”.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不但对自己的著作精益求精,而且谙熟中国哲学史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能够做到背诵.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 ③成全他人是一种美德.张岱年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对向他求教,请他做审阅文章等事情的人从不拒绝.这才是大师的风范. ④为人要诚恳.在出版听课的老师整理资料时,张岱年将大部分稿费送给其遗属,其坦诚令人敬佩. 【解析】 试题分析:(1)A把“自强不息…”几句话“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是作者的看法,把它说成张岱年“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不恰当.C听课者的“唏嘘声”有赞叹张岱年先生记忆力好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情感方面的因素,原文说“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E理解不当,“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的是季羡林,而不是刘鄂培.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问段落的作用。通常先答内容,即本段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回答,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景什么什么特点等,然后回答写该内容的作用效果。最后考虑该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第二小节写的是刘教授与张岱年交往的过程,其作用肯定应该围绕张岱年展开,所以是侧面表现传主,分析时要抓住这一点,再结合本小节具体内容分析相关作用.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干明确说“本文选择“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就明显告诉我们手法是以小见大,答题时要明确这种手法,然后结合手法的表现和效果加以分析.小事,文中都写了哪些小事,有什么特点,和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小中见大,能见什么大。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回答本题要注意“启示”这个词语.所谓“启示”,即传主的某些做法体现的人生意义、社会价值等.答案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作适当的引申.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 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 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 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和节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 “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纷纷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钩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个人不一样。后来宋朝几千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运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提高和责任的加重。

(选自朱自清《论气节》,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也用气节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B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指敢作敢为“节”指有所不为“节”对统治者有利。

C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人们论气节大概总是从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谈起。

D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和“节”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节”对统治者有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在野的士人联合起来攻击宦官的贪污政治反被宦官迫害而逃亡人民对这些逃亡的党人持同情保护态度尊其为气节之士。

B“气节”中的“气”是敢作敢为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也是相通的。

C宋朝太学生集体请愿罢免奸臣、明朝东林党人攻击宦官等是气节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它们依靠的不是领导者个人的力量。

D专制时代士人的立身处世偏向了“节”这个标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偏向于“气”的集体行动不容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不顾自身生命危险冒犯君主尊严而直言进谏或改朝换代后不与新朝合作甚至以身殉国这都是“节”的表现。

B一些在野的清高之士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游离于现实之外或逃避到山林之中成为隐逸人士这是他们的消极的表现。

C“节”是静的是不变的所以古人强调“守节”而不“失节”有的人甚至不惜为守“节”而死“气”是动的让人追求变革。

D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臣与清高之士对统治天下都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共同卫护着统治阶级并且消纳了叛逆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父显和夏州刺史。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于时文州民夷相聚为乱庆应募从征。贼据保岩谷径路悬绝庆束马而进袭破之以功授都督。卫王直之镇山南也引为左右。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直甚壮之。稍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掾。及诛宇文护庆有谋焉进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

寻以行军总管击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总管。俄转宁州总管。高祖为丞相复以行军总管南征江表。师次白帝征还以劳进位上大将军。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出除凉州总管。岁余征还不任以职。

潜龙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 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

选自《隋书·卷五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B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C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D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庆广涉经史弃文从武。他认为读书用来记个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后来便应召入伍随军打仗。

B宇文庆有勇有谋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时他束马而进大破敌兵在卫王宇文直处时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

C宇文庆勇气过人受到武帝称赞。跟从武帝攻打河阴时他率先登城和敌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头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

D宇文庆屡立战功因功升迁。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后转任宁州总管历任丞相、上大将军等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

(2)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刘沧诗歌的尾联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意境上有何不同,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赏析刘沧《晚归山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2)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宁可枝头抱香死,_____________。(郑思肖《画菊》)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          。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

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