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其中纯电动汽车技术相对简单成熟, ② :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购买价格较贵等。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可使中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继续开辟中国的汽车市场等重大战略意义, ③ ,财政部出台政策“对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免征车船税”,深圳市甚至对购买新能源车车主直接发放牌照。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电子服务设施的普及,方便了大多数人,提高了服务的现代化。 ① 一些老年人, ② 是不识字、不懂电脑、视力不便的人, ③ 难以充分享受这种便利, ④ 可能成了“不便”。 ⑤ 这个群体的数量不大,但他们 ⑥ 是最需关注的困难群体。
A.但 和 又 更 不管 往往
B.然而 或者 还 更 不管 常常
C.但 或者 还 甚至 尽管 往往
D.然而 和 又 甚至 尽管 常常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认为,由方忠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首次在实验中发现的外尔费米子,这一发现对拓扑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机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周庄人在商场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也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
C.近日,工信部发出通知,移动终端经营商要本着“谁拥有谁管理”的原则,对微视频、微记录、微电影等视听节目推进先验后播的管控制度。
D.由于最近一段时间球队成绩不佳,俱乐部经过与亚森友好协商达成一致,从2016年7月15日起,亚森不再担任石家庄永昌主教练一职。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楼》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量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第一位西医诞生记
“我感谢仁慈的上帝,在经历了12天的危险后,我们终于安全地在我的家乡靠岸了。”1857年,刚刚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黄宽回国时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英博士,也是国内第一位受到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
现在人们翻阅史料已经很难判断,在当年刚刚回国的黄宽心中,“报国”与“传教”哪一个分量更重。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向预期的任何一端,却回到了最初。
1846年,香港。马礼逊学堂校长塞缪尔·布朗决心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因为健康问题,他与学生告别,准备回老家美国。这位传教士问眼前的数十位广东农家子弟:我非常热爱这所学校,希望带走几个学生,直至完成学业,有谁想跟我走?
谁愿意打破这片寂静呢?来自广东香山的农家子弟黄宽站了起来。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告别父母乡亲,背井离乡,坐5个多月的船,去一个全是“红毛鬼”的地方读书,听起来委实不像什么好事情。“他母亲极为勉强地同意了。”黄宽的同学、后来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曾回忆,“黄宽特别诚恳地乞求,他的母亲虽然伤心难过,但最终还是屈服了。”
在那个班级里,当时与黄宽一起站出来的还有容闳、黄胜。若干年后,容闳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黄胜则是中文报业的先驱,创办了第一家中国自办的印刷企业;黄宽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博士,他短暂的一生翻译了34部医学著作,将大量的医学术语引入中国。
对黄宽来说,这样的命运,多少有些出乎意料。那年头,即便是英国本地人,能成为医学博士者也是凤毛麟角,黄宽完全可以凭这一手本事在伦敦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毫不犹豫地回了国。
虽然不知道最初是为了“传教”还是“报国”,但至少这两件事他都曾努力过。一开始,他在香港的教会医院工作,这是当时常见的传教手段。那年头,两者的轻重缓急,教会分得很清楚:医生的身份固然受人尊敬,但不适合凌驾于宗教身份之上。
可黄宽很快得面对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在香港,当地白人医生早已习惯了视华人为助手。黄宽在美国、英国读书时,被当地家庭与师友平等相待,他在医学院学业突出,以第3名的成绩毕业。不料回国后,反而得不到同等的承认。
一年后,他的“福音”梦破灭。然而他同样无法适应清政府的官场习气。李鸿章曾请他北上担任医官,黄宽上任还不满半年,就忍无可忍。他拒绝了所有优厚条件,回广州重拾临床和教学工作。
福音与报国,都飘然远去了。剩下的唯一一条路,就是当一个真正的医生。
就像寓言里的蝙蝠,在兽与鸟之间不知自己的归处。但也有地方,是黄宽的舞台。清朝末年,西医在中国人心中既神奇,又神秘莫测。这些“红毛鬼”“大鼻子”把人的五脏六腑说切就切,还要解剖尸体,看起来实在恐怖。然而黄宽不一样,他不是“红毛鬼”,说的是广东白话,又能像西医那样看病动手术,很快声名鹊起。那时候,他所在的医院,每年能为2.6万人诊治。黄宽一生中曾帮3000多人取出了膀胱结石。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他参与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院“南华医学堂”。正是在这里,报国无门的他将自己的语言特长一点点融入进了对医疗术语的翻译中。他既是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的教师,还撰写了一套教材,包括三年制的基础理论与两年的临床实践,并为学校建立了实验室与标准间。他在特殊的历史节骨眼上,第一次创建了这个国家现代化的医疗培训体系。
再也不提福音,黄宽以传教士般的热情将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病人与医学教育。比起一同出国的同学容闳,这位同样占据很多个“中国第一”的医生却没有留下太多记录——除了若干医学论文。
1878年,黄宽罹患项疽,却碰上英国大使的夫人难产。尽管家人劝阻,他还是踏上了出诊的路,最后大使夫人安然无恙,他却病发不治。去世的时候,还不满50岁。
【相关链接】
①黄宽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东岸乡,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曾成功进行中国第一例胚胎截开术。他是最早任海关医务处医官的中国医家,又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黄宽:穷小子修成华人西医第一人》)
②虽然课堂上的这些学童,对西方世界有所了解,广东沿海也一直与海外西方有着商贸往来,西方宗教人士时有踏足这一带,老百姓对西方并非完全陌生,但长久以来封建政府一直严禁国人与西人接触,中国人对当时西方各国知之甚少,在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西方世界的各种离奇、荒诞、恐怖的传闻。去一个中国人眼中遥远神秘的国度生活求学,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中国到西方学习西医与留学欧洲的第一人——黄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借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既写出了黄宽回国路途的艰险,又表明了黄宽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位传教士的身份。
B.黄宽在美国完成学业后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国内第一位受到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参与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院“南华医学堂”。
C.来自广东香山的农家子弟黄宽之所以会跟随塞缪尔·布朗到美国留学,是因为他的家人相对要比其他人的家人更开明些。
D.黄宽占据的很多个“中国第一”都和医学有关,作为一名医生,他将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病人与医学教育。
E.黄宽能够在医学界声名鹊起,是因为他医术高超,既能像西医那样看病动手术,同时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说的是广东白话。
(2)黄宽坚持回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向预期的任何一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一个真正的医生”的黄宽,主要的成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为何大多数人不愿意跟随校长塞缪尔·布朗出国留学?而跟随出国的三人后来在不同领域都有很大影响,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川主寺的夜晚
非 鱼
旅游团到达川主寺镇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多。
圆脸的藏族导游普通话不太标准,他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多休息,到街上买东西最好结伴。他不想听导游絮叨,拿到钥匙就进了房间。男团员是单数,他给导游提出来自己单独住,说怕影响别人。其实,他是不想让别人打扰他。
这一路,他几乎不说话,大家唱歌讲笑话,他从不参与,也不笑。
他不知道怎么会弄成这样。似乎所有通往未来的路都被堵死了,除了仰望天空一声接一声地叹息,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看到贴在旅行社门口的广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九寨沟,因为那美丽的水。在把两千块钱交给了旅行社后,除了几百块钱零花钱,一张身份证,一间孤单的屋子,几样家具,他在那个城市,真的是一无所有,了无牵挂了。
十月末的川主寺寒气逼人,他躺在冰凉的床上,头疼欲裂。走廊里旅行团的人们笑语喧哗,他们结伴去逛街。他想起那句课文: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他把柜子里的被子也拿过来盖上,还是冷,脑后像要炸开一样,他不停地用手去敲头。
有人敲门。持续的敲门声让他很烦,他起来开了门,是那个圆脸的小导游,笑眯眯站在门外:出去转转吧,现在就睡觉晚上会睡不着的。
走出宾馆,他朝和主街道相反的方向走去。公路的右边有几个小饭店和小商店,左边是坡度很缓的草地。远远的,一群白羊在草地上吃草,没有一点声息。对面的山坡上,是一个藏族的小村落,五彩斑斓的经幡在微风中飘动。
他在草地上躺下,身边有一簇黄色的小花,天空阴沉得叫人难过,云层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他转个身,趴在草地上。
黄昏渐渐来临,他离开了。他问路边一个小店的老板娘,哪里有藏刀卖。年轻的藏族女人正在炉子上炖一锅牛肉,肉汤发出诱人的香味。她指指他来的方向,用生硬的普通话说:街上有。又指指锅里的肉:吃不吃?他摇摇头。门口一个老阿妈端坐着,沉默地望着远方。
他买了一把藏刀,刚回到房间,导游又敲门,后面跟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是他们团里的。导游说:他和你一起住。
男人很健谈,不停地说话,问东问西,问他头疼不,要不要喝红景天,要不要喝热茶。他一直摆弄着那把藏刀,头也不抬地说:不要。不要。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导游问他是不是买了一把藏刀,他说是。导游让他把刀交给他保管,说进景区要检查的,所有游客买的藏刀都要交给他保管。他狠狠地瞪了同屋的男人一眼,把刀从怀里掏出来,交给了导游。
终于到九寨沟了。他跳下车,那对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恋人跟着跳下来:大哥,我们一起走。他说不用,女孩说:导游安排的,必须结伴,要不走丢了怎么办?走吧。
他远远地跟着那对年轻的恋人,他想独自走,一直走到没有人的地方去。可那对年轻的恋人似乎很听导游的话,一直在不停地回头看,看到他离得远了,就停下来等着他。
每到一个景点,女孩都会发出阵阵惊呼,把那些惊艳的水指给他看,让他帮他们拍照,拉着他一起合影。到最后,女孩子干脆让他和她的男朋友一左一右拉着她的手,女孩嗲嗲地说:大哥,不行,我缺氧了,头晕,帮帮我。
他只好和她的男朋友拉着她的手。他感觉她的手软软的,凉凉的,和他那个一声不吭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女朋友一样。他扭过头看了她一眼,她咧嘴一笑,很抱歉的样子。
一路走到长海,他趴在木栏杆上,呆呆地望着那一汪清澈的湖水。女孩趴在他旁边说:这里的水不能碰,都是有神性的。
他暗暗冷笑。他笑女孩说的神性。神在哪里?神看得到他的苦难和绝望吗?
男孩子拍拍他的肩:走吧,大哥。我们俩任重道远呢,得把这个小东西拖回去。
他继续和男孩拉着女孩的手,走着看着,看着走着。
一路颠簸,一车人又回到那座让他伤心的城市。
他背起背包刚要下车,导游叫住了他,导游把那把精美的藏刀递给他:还你的藏刀。我们藏族人佩戴藏刀一是为了装饰,一是为了切牛肉羊肉。他接过刀,对年轻的圆脸导游说:谢谢。导游在他身后幽默地说:大哥,切肉的时候千万小心,别切了自己的手。他抬起手冲背后摇了摇。
那对年轻的恋人在车旁等他。女孩说:大哥,再见啊。我们拜见过神了,神会保佑我们的。
他走了。那对恋人,那个中年男人,还有好多刚下车的团员们,当然,还有那个年轻的藏族导游,都微笑着和他挥手告别。
他弯下腰,给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匆忙离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川主寺的夜晚”为题,讲述了一个城市旅游团去九寨沟的路上,夜宿川主寺镇的时候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B.在川主寺镇,藏族导游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到街上买东西最好结伴,说明这个地方的治安不好。
C.主人公“他”在去九寨沟旅游之前,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感到自己所有通往未来的路似乎都被堵死,只有仰天长叹了。
D.同游的男人看见他买了一把藏刀,劝他喝茶他也不喝,男子怕他一时想不开出现意外,就把买刀这件事告诉了导游。
E.导游说的“大哥,切肉的时候千万小心,别切了自己的手”,可以说导游看出了他是个心思很重的人,有开导他的意味。
(2)小说中写到的“那对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恋人”,有怎样的作用 ? 请简要分析。
(3)画线的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还是没有解脱出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