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面小题。 元景山,字珤岳。少有器局,干略过人。周闵帝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元景山,字珤岳。少有器局,干略过人。周闵帝时,随从大司马贺兰祥击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其后数从征伐,累迁仪同三司,赐爵文昌县公,授亹川防主。后与齐人战于北邙,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进封宋安郡公,邑三千户。从武帝平齐,每战有功,拜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 

治亳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陈人张景遵以淮南内属,为陈将任蛮奴所攻,破其数栅。景山发谯、颍兵援之,蛮奴引军而退。宣帝嗣位,从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以轻兵袭孝宽。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亮所薄。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破之,斩亮传首。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高祖受禅,拜上柱国。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陈人大骇,甑山、沌阳二镇守将皆弃城而遁。景山将济江,会陈宣帝卒,有诏班师。景山大著威名,甚为敌人所惮。

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时年五十五。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谥曰襄。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斩级居多,加开府,建州刺史   迁:升迁。

B.景山下车,逐捕之               下车:官吏初到任。

C.宣帝                       嗣:继承。

D.未得整阵,为亮所             薄:轻视。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域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景山才略过人,英勇善战。周闵帝时,跟随大司马贺兰祥攻打吐谷浑,因战功被授予抚军将军之职;后随武帝平定齐地,每战有功,被授予大将军之职。

B.元景山管辖亳州时,治政有方。聚结亡命之徒的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人,历任州官都不能制服他们,而元景山在斩杀他们后,还抓住其同党数百人。 

C.元景山忠心于高祖,备受赏识。高祖做丞相时,元景山就因功得高祖赞许,晋升为上大将军;在司马消难之乱中,再立奇功,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 

D.元景山驰骋疆场,威名大著。高祖登基翌年大举伐陈,元景山担任行军元帅,他率军出征,调兵遣将,攻城取镇,所向披靡,大败敌军,甚为敌所忌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2)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

 

1.D 2.C 3.B 4.(1)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 (2)陈人派遣他们的将领陆纶率领水军来增援,邓孝儒迎头拦击,打败了敌军。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D项“未得整阵,为亮所薄”的“薄”,结合前面内容“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等可知,韦孝宽狼狈不堪,没来得及整顿阵形,就被宇文亮攻击。薄:靠近,这里可译为攻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语境上辨析。可采取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D项“未得整阵,为亮所薄”的“薄”,结合前面内容“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等可知,韦孝宽狼狈不堪,没来得及整顿阵形,就被宇文亮攻击。薄:靠近,这里可译为攻击。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与毅战于漳口”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结构,不要分开,“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定语后置句结构,不要断开。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如本题借助“与毅战于漳口”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结构,不要分开,“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定语后置句结构,不要断开。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结合文本内容“治亳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可知,元景山没有斩杀王回洛、张季真,原文是说二人逃奔江南了,王、张同党数百人皆被斩杀。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结合文本内容“治亳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可知,元景山没有斩杀王回洛、张季真,原文是说二人逃奔江南了,王、张同党数百人皆被斩杀。 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保留“荥州刺史宇文胄”,“通谋”译为中通谋反,“执”译为抓住,“阴”译为暗地里,“诣”译为送达。(2)固定人名保留“陈人”“陆纶”“邓孝儒”,“以”译为率领,“逆”译为迎,“破”译为打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执”“阴”“以”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元景山,字珤岳。年少时候就很有气量,才干胆略超过常人。周闵帝时,跟随大司马贺兰祥攻打吐谷浑,凭借战功被授予抚军将军。从此之后多次跟随出征讨伐,多次升迁后任仪同三司,赐文昌县公爵位,被授予叠川防主之职。后来与齐军在北邙作战,因杀敌非常多,被授权可以成立府署,升迁为建州刺史,晋封为宋安郡公,食邑三千户。跟随周武帝平定齐地,每次作战都立下战功,被授予大将军之职,改封平原郡公。 (元景山)担任亳州总管。先前,亳州的王回洛、张季真等人聚集了一些亡命之徒,常常进行强夺掠取。前后的州郡长官不能遏制他们。元景山到任之后,追捕他们,王回洛、张季真脱身逃奔江南。擒获他们的同党数百人,全部斩首。法令严明整肃,盗贼收敛行迹,被称赞治理得非常好。陈人张景遵从淮南之地归附,被陈将任蛮奴攻打,攻破了他很多的营寨。元景山调动谯地、颍地的军队增援他,任蛮奴带领军队退却。周宣帝继位,元景山跟随上柱国韦孝宽治理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图谋造反,率轻装精锐的部队偷袭韦孝宽。韦孝宽狼狈不堪,没来得及整顿阵形,就被宇文亮攻击。元景山率三百铁骑出击,大败宇文亮,斩了他的首级并传递到京师。 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陈,陈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元景山率五百轻骑飞奔迎击。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两千匹丝帛。 高祖登基,元景山被授予上柱国。第二年,大举讨伐陈国,让元景山担任行军元帅,率领行军总管韩延、吕哲从汉口出兵。派遣上开府邓孝儒率领四千精兵,攻打陈国的甑山镇。陈人派遣他们的将领陆纶率领水军来增援,邓孝儒迎击,打败了敌军。陈将鲁达、陈纪带兵镇守涢口,元景山又派遣军队,打跑了他们。陈人非常害怕,甑山、沌阳两镇的守将都弃城逃跑。元景山将要渡过长江时,正赶上陈宣帝死了,有诏书下令回师。元景山威名大著,深为敌人所惧怕。后来过了几年,因事获罪被免职,死在家里。享年五十五岁。追封为梁州总管,赏赐千匹细绢,谥号为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他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真的猛士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个人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40时,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互相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悼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作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上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还和朋友一起为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3)钱玄同为人刚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结合文本探究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到了黄昏,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声便如春蚕咀嚼蚕叶一般,         。灯光照着的地方,(依稀/模糊)可见晶亮的雨丝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无数雨丝连接起来了。

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一旦雨滴纷至踏来,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实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雨声(大概/大致)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重章叠句又似包罗万相,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漶出不尽的情意。听雨,        

1.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字形和加横线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淅淅沥沥     鼓lèi  

B.纷至踏来     jué

C.慷慨激越       

D.包罗万相     忽shū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依稀   实足    大致

B.依稀   十足    大概

C.模糊   十足    大致

D.模糊   实足    大概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听真情奔泻,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

B.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 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听真情奔泻

C.白昼的余光被嘈嘈切切地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听真情奔泻,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

D.白昼的余光被嘈嘈切切地一点点啃啮殆尽

就是听灵魂对话, 听年华永不停歇地淙淙流淌,听真情奔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B.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C.近来,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中心接到不少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反映部分实体商家和网络卖家有口无心,不兑现承诺,或者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

D.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穿越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亿万人民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图景即将展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