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平原君得不诛。
其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送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辟阳侯出,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亦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收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
B.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
C.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
D.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表、十书,共一百三十篇。
B.黥,是古代一种刑罚,具体做法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文中的黥布并非其本名,是因为这个人被施以黥刑,才称黥布。
C.侯即指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春秋时期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在中国古代,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通行的说法是“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但他“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后来他的儿子也很率真血性。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
(2)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辟阳侯出,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不论是文学性还是议论性的文章,都不能没有趣味,可一讲到趣味,最现成的观念就是情趣。人们误以为趣味就只有情感的趣味,殊不知, ① 。情感的趣味,只是一种,除此之外, ② 。这样的三分法,是机械的。其实,三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许多情况下,界限并不十分清晰。有时是情趣与智趣交融,有时是审美情趣与审丑谐趣统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面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至于幽暗昏惑,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苏轼《赤壁赋》)
(5)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苏洵《六国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面小题。
元景山,字珤岳。少有器局,干略过人。周闵帝时,随从大司马贺兰祥击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其后数从征伐,累迁仪同三司,赐爵文昌县公,授亹川防主。后与齐人战于北邙,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进封宋安郡公,邑三千户。从武帝平齐,每战有功,拜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
治亳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陈人张景遵以淮南内属,为陈将任蛮奴所攻,破其数栅。景山发谯、颍兵援之,蛮奴引军而退。宣帝嗣位,从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以轻兵袭孝宽。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亮所薄。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破之,斩亮传首。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高祖受禅,拜上柱国。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陈人大骇,甑山、沌阳二镇守将皆弃城而遁。景山将济江,会陈宣帝卒,有诏班师。景山大著威名,甚为敌人所惮。
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时年五十五。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谥曰襄。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 迁:升迁。
B.景山下车,逐捕之 下车:官吏初到任。
C.宣帝嗣位 嗣:继承。
D.未得整阵,为亮所薄 薄:轻视。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域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景山才略过人,英勇善战。周闵帝时,跟随大司马贺兰祥攻打吐谷浑,因战功被授予抚军将军之职;后随武帝平定齐地,每战有功,被授予大将军之职。
B.元景山管辖亳州时,治政有方。聚结亡命之徒的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人,历任州官都不能制服他们,而元景山在斩杀他们后,还抓住其同党数百人。
C.元景山忠心于高祖,备受赏识。高祖做丞相时,元景山就因功得高祖赞许,晋升为上大将军;在司马消难之乱中,再立奇功,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
D.元景山驰骋疆场,威名大著。高祖登基翌年大举伐陈,元景山担任行军元帅,他率军出征,调兵遣将,攻城取镇,所向披靡,大败敌军,甚为敌所忌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2)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