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贾平凹:一个农民的书写 舒晋瑜 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

贾平凹:一个农民的书写

舒晋瑜

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

他的梦想是上大学。他那么盼望着考试,因为一考试就能显示他的存在。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中学毕业后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收入还不如妇女。这使他感到屈辱。因父亲“反革命帽子”的牵连,被要求“不能乱说乱动”,当兵、招工、民办教师、代理教师……全都与他绝缘,从此他的性格变得胆怯、自卑,少言寡语。

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1971年,偶然的机会,他上了西北大学。他背着被褥,坐上了去省城的汽车。

他以为结束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满怀着从此踏入幸福之门的心情到陌生的城市去。可是,20年后他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

在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农村发生的大转折都在他的作品里:《秦腔》写农民如何离开土地;《高兴》则写农民离开土地后的生活;到了《古炉》,他则转向对“文革”这场历史浩劫中的人性的解读,目光所对准的,依然是山水美丽、六畜兴旺、闭塞贫穷的山村。他的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对人离开土地之后怎么办的迷茫和追问,更有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人性异化扭曲时充满批判的矛盾心情。“作为一个作家,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也想不出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贾平凹说。

他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在他的心里,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那时,贾平凹经常回去,愿意早早看到迎在半路的父亲,愿意听熟悉的那一声平回来了!可是现在的家乡对他而言,越来越是一个概念。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像是有了疤的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了荷花,愈开愈艳,却不再属于我。他清醒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在一步步消失,农村的文化传统在渐渐淡出。他不知是该歌颂还是去批判。他能做的,是用《秦腔》为故乡的过去树一座纪念的碑子,借主人公夏风,他似乎有意识地谴责自己离开土地后精神上的背叛,也记录了乡村变化中的哀伤。

《秦腔》后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他常常以获奖者的身份出现于各种颁奖典礼。他的头衔越来越多: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书法家等。他自称不善交际,不会说话,实际上,浓厚纯正的陕南方言,却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熟知,他的作品以多种文字翻译,走出国门,抵达广泛的阅读领域。

所有这些,于他只是风清云淡。即使获奖,也如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在他心里,自己就是手艺人:文章写得好,就是活儿做得漂亮。他体味写作里边的甘苦,如同农民种田耕作时的欢乐和满足。这些写作之外的爱好,在他看来,“就好像一个人的饮食要大米和白面、水果与蔬菜相互搭配,有时喝咖啡有时喝茶,是一种补充和调剂”。在他这份憨厚朴素下,掩藏着万丈雄心,那就是剖析这片土地所呈现出的人性的种种缺陷,同时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

贾平凹时常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当年不是偶然地进了大学,不是因为在大学里不知未来去向如何而开始了写作,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是一位农民。一个矮小的老农。或许日子还过得去,儿孙一群,我倚老卖老,吃水烟,蹴阳坡,看着鸡飞狗咬。或许,我还得进城去打工。

多年前,村里生产队的公房要处理,他的父亲让他置办一套。他有点不屑:谁还回来再住那个东西!他走得那么决绝洒脱。可是现在他发现,不管走得多远,自己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他的视线也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农村。即使现在,也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

贾平凹接纳并沉浸其中。似乎这样,才更能唤醒自己的农民本色。在他的《六棵树》中有一棵痒痒树,一旦移入城市,就失去了根和生命。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棵树?不过,这棵树虽然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却又超越于此,怀着悲悯之心一次次地回望并反思。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写作的民间视角。正是以这样的身份认同和视角,他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如此,农民贾平凹的书写,是棣花村的幸运,是农民的幸运,又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贾平凹年少时就有想摆脱农民身份、走出农村的想法,那时他因出身农民、家境贫寒,性格也变得胆怯、自卑,少言寡语。

B贾平凹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留在了省城,原以为跳出了农村,踏入了幸福之门,然而离乡带来的忧伤和烦恼却一直追随着他。

C在贾平凹的心里,过去的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现在的故乡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感受到家乡越来越是一个概念

D贾平凹离开家乡、离开农村几十年,但与家乡人一直有交往,家乡人如有困难来找他,贾平凹总愿意想办法,提供帮助。

E本文记述了贾平凹的早期经历和创作历程,表现了一位著名作家仍留有农民本色的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贾平凹的崇敬之情。

2贾平凹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贾平凹的青少年时光是在家乡度过的,他的这段经历对他个人成长及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意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农民贾平凹的书写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这一看法的理解。

 

(1)DE 答D项得3分,答E项得2分,答C项得1分,答A.B不给分。 (2)①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②关注农村发生的大转折;③山水美丽、六畜兴旺、闭塞贫穷的山村经常出现在他的农村、农民生活题材的作品里。 (3)①摆脱农民身份、跳出农村的想法给他提供了动力;②上大学的梦想,会考试,让他抓住了上大学的机会;③他的出生和生长环境决定了他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和写作的民间视角。④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4)①这是作者对贾平凹写作的高度评价。贾平凹深深的扎根于农村而又超越农村,怀着悲悯之心对农村生活进行回望和反思;②他从民间的写作视角不断剖析这片土地所呈现出的人性的种种缺陷,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③这样的创作给了读者以历史的反思,与当前中国文坛浮躁虚华的创作风气形成鲜明对比。④当代作家更要有这种回归意识,扎根民间,汲取营养,多把笔墨关注现实,关注农村、农民的意图,创作出更多反映百姓生活的佳作。(如果结合材料另有引申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贾平凹 性格变化的原因是受父亲“反革命帽子”的牵 连,遭歧视。B“贾平凹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留 省城”错。C“现在的故乡已变得越来越陌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现在的故乡自身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韵味慢慢丧失,让贾平凹感到越来越陌生;一种是贾平凹自身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对家乡的感情慢慢淡漠,感到家乡越来越陌生。如果是第一种理解,C项正确;如果是第二种理解,C项错误。所以答C项给1分。D项正确,给3分。E除该项已表述的内容之外,还有表现贾平凹的家乡情结及希望其他作家 都像贾平凹一样,多把笔墨关注现实,关注农村、农民的意图。所以答E项给2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作品的特点”,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戴望舒《雨巷》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刺秦王》

5真的猛士,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   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暮春山间》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2及《鸿门宴》中摘录的句子3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其还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晋人御师必于崤                燕王拜送于庭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

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研究表明,                                          强身且做不到,又何谈强国

①在一些大城市,人们不得不压抑户外健身的热情

②整个民族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下滑

人们不呼吸新鲜空气几分钟都难以存活

④中小学甚至开始削减长跑等户外体育运动课程和考试项目

⑤由于空气质量的恶化

⑥人们不吃饭可以活7到20天,不喝水可以活3到7天

A⑤①④②⑥③      B②①⑥③⑤④

C⑤②①④⑥③      D⑥③⑤①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