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

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葛活得极其不男人”,因为女学习开销大,而老葛为了孩子,不得不辛苦工作,不抽烟不喝酒,活得不像男人一样洒脱。

B.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够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C.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D.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有些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E.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2)小说中有明暗双线,这两条线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4)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

 

(1)答C得3分,答A得2分,答D得1分,答B.E不得分。 (2)第一问,小说的明线是老葛和主任两人中秋节喝酒时围绕孩子而进行的谈话;暗线是老葛和女儿为了买衣服的钱而进行的短信、电话往来。 第二问,这样构思的好处在于:第一,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叙述不蔓不枝,第二,父亲关心女儿,女儿却非常冷血,明暗双线形成互补对照的关系,使小若和老葛的形象更为丰满。第二,小若的冷漠,是父亲老葛多年教育的结果,这样处理,使小说的主旨更为深刻丰富。(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3)①任劳任怨。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妻子住院也没告诉孩子,②关爱孩子。中秋节,把家中唯一的月饼寄给了孩子,还责怪自己寄迟了。③爱面子。孩子明明是打电话来要钱的,可他却撒谎说孩子是打电话来问候节日的。④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答对三点即可) (4)示例一:同意改成“寄月饼”。理由如下:第一,从情节来看,因为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中秋之夜,小说中又多次写到“寄月饼”,既写了老葛为女儿寄月饼,也写了毛毛为父亲寄月饼。第二,从艺术手法看,“寄月饼”一事让两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从人物形象看,围绕“寄月饼”一事,表现了三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而令人心酸的爱。毛毛的懂事体贴。小若的冷漠自私。第四,文章反复写“寄月饼”一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示例二:不同意改。理由:“谁的电话”在小说中至关重要。第一,以“谁的电话”为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从艺术构思来看,“谁的电话”曾在文章中三次出现,“电话”将两个在异地求学的孩子联系起来,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第三,“谁的电话”引出两个父亲对待孩子来电的不同态度,也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不同的心理;主任因儿子成绩不好而愧怍,因儿子重亲情而欣慰;老葛接电话时因女儿冷漠自私而难堪、气恼。第四,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情商低,一个成绩不好但情商高,从而引发人们对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五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线索、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D项,“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言过其实。B项,“不够懂事”不对,毛毛是个懂事体贴的人,只是他的父亲认为他不够懂事。E项,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不是因为主任,而是因为他既为女儿的冷漠而感到难过、失落不愿说,又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比如题中的D项。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中有明暗双线,这两条线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如小说的结构,从情节的发展来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而线索则是流淌于这些步骤间的血液,不得中断。题干问的是“明暗”“ 好处”,对于“ 好处”要从情节、人物、主旨方面来答题。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线索可能是一条线,一个线上面有几个结,作为作品的情节与场景,其实都是由线索串联或并联起来的一个个故事。线索也可能是两条线,它们之间往往有各自运行的轨迹,各有自己故事,但偶又会汇合,产生交集,至最后更是来个全部集合,以顺应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的要求,这在电影、电视剧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还可能是多条线,如通过一组人物的故事来归纳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情况就是如此。这样多条线索交织成为网状,没有很好的结构设计,是难以完成的。还有可能是因为作品中的大脑向外多点发散的结果,线索受意识流动的驱使,表现的较为情绪化。、几种线型结构的具体用法1.单线型结构。也就是一条线索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尤其因为篇幅的短小的原因,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用的也相对较多。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2.双线型结构。明言也就是线索有两条,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二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长篇小说中常用,中、短篇也可适用。不过有时二条中也有主辅或明暗之分的情况,如鲁迅作品的《药》就采用了明暗二条线索。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在长篇中,因为两条线索的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可以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3.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通过作者的视角来发射的,是以一点放射出多条束状的线索。特点是常用在某个主要人物的幻觉、追忆或意识的流动中,偏重于情绪化。4.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中。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5.板块型结构。这是一种以各自板块形式构成的结构,每个板块间看似相关。有些随意性,似东一鎯头西一棒子似的敲打,每个板块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定的内容,显得相对稳定。尽管这些板块有时也会互相靠拢,发生碰撞与偶连,但仍不能使人了解整个情节的过程。特点是板块间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读完全篇,却可以由读者自己把它们衔结起来,这其实是以思想为线索串联板块的。只是各自板块间看似省略了连接的桥梁,但思想却是其斩不断的河流。有些意识流小说也是采用此法制作的,往往因为下意识,而使得作品的活动,让人感觉到无意识。 (3)试题分析:题干问“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按“XXX是一个XXX的人”的格式写。而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身份。分析人物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侧面烘托分析人物性格。如本题中的答案是通过情节分析得出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例如本题中的答案是通过情节分析得出的。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4)试题分析:本题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题干问的是““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对于小说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标题的作用也要从四个方面结合手法来答题。作答此题,应该先表明观点,然后选择分析的角度。注意分析要结合原文内容。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篇中的“                             ”与《述而》篇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相近。

(2)在《劝学》中,荀子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来比喻论证,引出学习效果:“                                ”。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运用吕尚、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1.请对“关山 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

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官,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B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C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D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洪熙元年”中,“洪熙”是指明仁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C“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和足下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官,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面题目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新险种。用户只需要支付3元保费,在一年期间内因“扶老人”而对簿公堂最高可获赔2万元诉讼费,并得到全年法律咨询服务。

“扶老人险”的推出迅速引发网民热议,有人点赞,认为“扶老人险”是在用商业的形式助推道德形成风尚;也有人质疑,道德问题怎么能用钱来解决?“扶老人险”推出后,对重塑社会信任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