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重建良善社会,得靠底层平民
杭州司机吴斌在驾驶大客车的过程中不幸被飞来的铁块砸中,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停稳客车救了一车人的性命,自己却不治身亡。“最美司机”和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因救孩子而断腿的“最美女教师”等平民中的伟大人物,让我们在反思这个社会的冷漠和不信任的时候,觉得应该将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底层。
诚然,今天的世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与人的纽带弱化,社会缺乏互信,这已成为世界通病。有人认为,权力与市场,严重腐蚀了今天的中国社会。笔者以为,我们中国底层普通市民之中,仍然存在传统的美德、责任与信赖的基础。上述事实也说明,中国社会底层存在广泛而深厚的良善社会基础。
有人将良善社会重建的重任寄予我们的知识阶层,笔者不敢苟同。北大教授钱理群直言,现行中国教育制度培养出一大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判的是某些知识分子向权力奴颜婢膝的现状。这些年,教育制度过分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格成长。钱教授这番话不能不让我们追问,在中国,如何恢复独立人格的价值、社会彼此信任这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
数千年来,中国能屡遭入侵而不亡,这有赖士大夫阶级对中国主流价值的捍卫、传承。具有高度历史责任的中国知识阶层引领了近代历次革命。当年的知识阶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独立人格。
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知识阶层容易成为权力附庸、市场奴仆。国立大学成为培养知识权贵的基地。明治维新之后,东京大学成为培养官僚的学府。对此,一个来自地方的政治家创办了早稻田大学,他认为日本不能成为官的天下,应该成为民的天下。他决定在这个大学要培养两类人:一类是新闻记者,另一类是全国的村长。因为他认为,权力不能没有监督,国家不能没有基础。
今天中国面临一个重建良善社会的任务,我们应把希望寄托于普通公众,把更多的精力、热情投放在基层。我们重塑中国地方,应该从中国的传统之中汲取养分,培养公共精神。在这个方面现代社会资本理论值得参考。
什么是社会资本?美国政治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络。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人们的互利协调、合作。他认为,社会资本其实就是一种道德资源。一个有效的政府,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一个很低的犯罪率,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社会的普遍信任、合作与广泛参与。怎样恢复、重建现代社会的社会资本?答案是推动民众发扬真诚合作的公共精神。
迄今为止,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就,是汲取了各个地方发展的经验。今天我们面临新一轮更大更艰巨的改革,这场改革需要建立在一个全新的社会基础之上。我们如要发挥地方活力,必须在基层培养类似吴斌这种具有公共精神的市民。一个人具有公共精神,则意味着他并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人,而是把自己认同于一个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整体,以维护和实现共同的利益、价值和秩序。只有这样的人多起来,那么这时候才再度回归合作、互信、互助的社会。(节选自《环球时报》)
1.下列有关“社会资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伯特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络。
B.社会资本的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共同促进人们的互利合作。
C.社会资本就是一个有效的政府,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一个很低的犯罪率。
D.本文作者认为,恢复和重建现代社会的社会资本必须要推动民众发扬真诚合作的公共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最美司机”吴斌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典型事例充分说明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中国底层。
B.知识阶层之所以不能承担重建良善社会的重任,是因为知识分子缺乏责任感,并习惯于权力奴颜婢膝。
C.只有具有公共精神的人多起来,这个社会才有希望,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回归合作、互信互助的社会。
D.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绩,是因为汲取了各个地方发展的经验。重建良善社会,需要有全新的社会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现行中国教育制度忽视人格成长,培养出一大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B.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独立人格,捍卫和传承了中国的主流价值。
C.早稻田大学的创办者希望能为日本培育出权力监督的火种和基层行政人员,以便制约官僚、权贵。
D.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人,往往把个人置于整体中,维护和实现共同的利益、价值和秩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QQ微信;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把下面的一个长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调整语序。
人们在那个经济高度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充满怀疑、多变、悲伤的时代中丧失了信仰与自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夜行船
赵軏
今夜阴云初霁。画帘外、月华如水。露霭晴空,风吹高树,满院中秋意。
皎皎蟾光当此际。怎奈何、不成况味。莫近檐间,休来窗上,且放离人睡。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赏析“莫近檐间,休来窗上,且放离人睡”的妙处。
默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
(2)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 。 (秋瑾《满江红》)
(3)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北朝民歌《木兰诗》)
(4)_______________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6)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
(7)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 ,必以情。 (《曹刿论战》)
(8)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乙】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注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有删改)
注:矧,shěn,况且。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其为之,其又何尤 尤:怨恨
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幸:期望
C.吾之始归也 归:回家
D.间御酒食 间:偶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②吾其还也
B.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吾虽不及事姑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B.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C.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D.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均是对至亲之人的怀念性文字,甲文中的“汝”指作者的侄子十二郎,乙文中的“汝”指作者欧阳修。
B.甲文写教育十二郎的儿子“幸其成”、抚养其女儿 “待其嫁”,目的是告慰死者,使死者安心,这正体现出叔侄二人的深厚感情。
C.乙文两次说到“知汝父之必将有后”,“太夫人”这样充满自信的理由是欧阳修父亲宅心仁厚,家风良好,儿子必将受到熏陶和教育。
D.甲文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愧疚和悲痛之情;乙文借祖母口述,道出父亲生前做人和为官的一些事情,表现了父亲的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