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完成下面两题。 (其一) 自古逢秋倍寂寥,我言秋明胜春...

阅读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完成下面两题。

(其一)

自古逢秋倍寂寥,我言秋明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A.第一首的前两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开篇就擎起与众不同的评判秋天的旗帜;秋天不但不使人悲伤寂寞,而且胜过了鲜花绚烂的春天。

B.第一首的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写的鹤是孤单的,但又是独特的,它矫健凌厉,有昂扬气势,有搏击长天的志向,它是不屈志士的化身。

C.第二首的前两句是对山水树木秋光的浓缩描摹,这里的山色明朗,水清如镜,一派透彻疏朗;秋天的树木密叶婆娑如梳妆的少女,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D.第二首的后两句,谓言不信,可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禹锡的这两首诗主旨相同,但各写一面,第一首是咏其色,第二首是赞其气。

B.一般诗人都愿借景抒情,而刘禹锡的这两首诗是景随情转,景随人转,善于采撷利于表面主旨的典型的景和境。

C.前一首善于抓住一个典型画面,采用虚实结合,意藏于象的手法;后一首则是如实勾勒秋天本色,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结尾运用反比衬托出诗旨。

D.这两首诗不但有浓厚的艺术魅力,而且寓于深刻的哲理,不但歌秋,而且颂志,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景象,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于逆境的气概。

 

1.C 2.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C项,“秋天的树木密叶婆娑如梳妆的少女”与诗歌相矛盾不是秋天的疏朗。诗歌中说“数树深红出浅黄”,这怎是“密叶婆娑”“少女”?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sǒu)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所给的选项中AB项是针对第一首设题,既考查技巧,又考查主旨和消息;CD两项是针对第二首设题,主要是将诗歌分成两个部分,分开进行评析。答题的时候要注意选项所涉及的面和点,比如C项,这是针对第二首设题,涉及的诗句是前两句,涉及的考点是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生就应该抓住这两句诗,仔细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与选项中是否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第一首是咏其色,第二首是赞其气”有误;第一首是赞其气,第二首诗咏其色。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与上一题有所不同,并没有将两首诗歌截然非常两部分进行阐释,而是糅合到一起进行分析。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试题。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二部          典:掌管。

B.信单骑之于泸涧  及:达到。

C.守宰          暗:糊涂。

D.乃信为大都督   表:上表举荐。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独孤信被上级重用的一组是

A.①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   ②乃表信为大都督

B.①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   ②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C.①咸慕信而侧帽焉         ②故赐名为信

D.①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②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葛荣的任用。独孤信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

B.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太祖因为他的威信远近闻名,所以赐名为信。

C.独孤信有较高的为政才能,在秦州任职时,果断处理各种事务宣传礼义教化,鼓励农业生产,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足起来,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

D.独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他的名望很高,受到了邻国和士民的敬重,但因和赵贵同谋而获罪被免官,但最终被逼自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B.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C.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D.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对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原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A.孔子说:“一个年轻人,进门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而讲信用,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

B.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友爱兄弟,谨慎而讲信用,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

C.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顺兄长,谨慎而讲信用,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

D.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而讲信用,泛爱众人而亲人有仁德。”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不含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不然,籍何以至此?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的加横线字与例句中的加横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顷之未发,太子之。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B.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C.使使以大王。

D.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