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私家车内有人随手抛出一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私家车内有人随手抛出一块瓜皮,后面超速骑电动车的老李躲闪不及摔成骨折。造纸厂新来的小刘烟瘾极大,只因师傅老李时时管着,不敢工作时吸烟。这日老李迟迟没来上班,顿感轻松的小刘摸出藏起的烟吸了起来,突然有人来,他随手将未熄灭的烟丢在角落快步离开,他不知道就是这个随手丢掉的小烟头酿成三个小时后毁灭性火灾,而这个民营造纸厂的主人就是随手抛出瓜皮的车主,看似不经心的一串小事,结果却是这样。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祸患常积于忽微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参天大树,毁于甲虫。万里之疆,失于微豪。所以,祸患常积于忽微。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项羽入秦宫,焚毁阿房宫强拆楼宇殿阁,屠杀秦民霸占民女。刘邦入庸谷关,开仓济民大赦天下,安抚百姓平定人心。正是对待秦民的不同做法,正是这件在项羽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刘邦赢得了天下民心,九州归汉,项羽却因此一败再败,身死乌江。事小却不容小觑,结果不同正源于忽微小事。 微乎其微,却事关重大。柳永放荡不羁或被历代渴望归隐的仕官羡慕。可谁又知柳永为何再无缘登上金銮大殿呢?“且把功名换了浅酌低唱”一词落笔便传到了皇帝的耳朵,从此便再无科举中状元的权利。只因这酒醉后忽微的无意之词,变惹来了高台明镜上的龙颜大怒。自此柳永便漂泊异乡,最终被青楼莺莺燕燕们集钱而葬。落魄的结局正源于忽微小事,即使悔恨一生也无法扭转,最终离梦想越来越远。 弊端常积,殊不知终至祸患。杨修恃才傲物,虽有“一人一口酥”的才思敏捷,却还成“鸡肋”食之无味。区区小事曹操可以置之不理不予理睬,可是积少成多,忍无可忍,杨修因秋毫之事积累成祸,命丧黄泉。事虽小却单怕积累。无法挽救的结局正源于忽微小事。小的事情错而不改,那么大的人生之路则会困难重重,阻挡重重,甚至失去生命。 都市繁华之中的熊熊烈火,或许正 是那随意丢弃的烟头燃起的;钱塘江惊心动魄的“吃人“事件,也许就是凝神贯注的人们忘乎所以迈出警戒线造成的。秦朝一炬成灰的历史教训或许正是劳黎民伤百姓的件件小事激起民愤发生的。 故曰:祸患常积于忽微,后人哀之更应鉴之。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涉及两个事件,一是私家车中的人扔香蕉皮,老李滑倒受伤;二是老李受伤,小刘抽烟把造纸厂给烧了,而造纸厂的老板就是扔香蕉皮的那人。如果把事件分开来看,每件事中都有一个细节,“扔香蕉皮”结果把人滑倒,“扔烟头”把造纸厂给烧了,可以从“细节”的角度立意,如“细节决定成败”“勿以恶小而为之”“祸患常积于忽微”等。如果把事件合到一起来看,这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反应,可以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害人害己”等角度立意。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先抓住每件事情的细节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三件事合到一起,根据三件事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读张爱玲

贾平凹

(1)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般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里一连串地飘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尽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张是一个俗女子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2)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

(3)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张的天才是发展得最好者之一。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了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她明显地有曹雪芹的才情,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的。

(4)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是个执著的人。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耍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侵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入读,就只有横桃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长读的。

(5)与许多人来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指所描叙的内容,而是那种才气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当知道张现在还活着,还和我们同在一个时候,这多少让我们感到形秽和丧气。

(6)《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说害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上又说:“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第段中“油头粉面”指的是低劣的散文作品,第段中“耍弄些文字的人”指的是带有偏见的狭隘的文艺批评家。

B.张爱玲的散文,性急的人看不得:读她的散文,感觉如同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看风景。

C.张爱玲尽管是天才作家,才情可敌曹雪芹,但浑淳不及沈从文,因而引起别人的非议和抨击。

D.一些大作家的作品读多了也能模仿,因此可以探出其规律;张爱玲的作品则不能模仿,因为她所反映的生活离我们很远。

E.“读张爱玲”这个题目含有两重意思,既指读张爱玲的作品,又指读出了张爱玲的个性与才华。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张爱玲小说的长处是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旁人无以类比。短处是没有曹雪芹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

B.第段中“戏台上的旦角”指的是女性散文;“崔莺莺”指的是张爱玲的散文。

C.第段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是指嫉妒张爱玲的人在指责张爱玲的同时可悲地暴露了自己的丑陋思想。

D.第段中“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其含义是石灰利润低廉所以嫉妒卖面粉的体面而获利。

E.第段引用了《西厢记》的“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作者引用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张爱玲的敬慕与由衷的赞美。

(3)请概括文中张爱玲与其散文的特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王曰:“善。”乃下令:“              ,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出师表》)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6)故虽有名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7)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

阅读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完成下面两题。

(其一)

自古逢秋倍寂寥,我言秋明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A.第一首的前两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开篇就擎起与众不同的评判秋天的旗帜;秋天不但不使人悲伤寂寞,而且胜过了鲜花绚烂的春天。

B.第一首的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写的鹤是孤单的,但又是独特的,它矫健凌厉,有昂扬气势,有搏击长天的志向,它是不屈志士的化身。

C.第二首的前两句是对山水树木秋光的浓缩描摹,这里的山色明朗,水清如镜,一派透彻疏朗;秋天的树木密叶婆娑如梳妆的少女,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D.第二首的后两句,谓言不信,可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禹锡的这两首诗主旨相同,但各写一面,第一首是咏其色,第二首是赞其气。

B.一般诗人都愿借景抒情,而刘禹锡的这两首诗是景随情转,景随人转,善于采撷利于表面主旨的典型的景和境。

C.前一首善于抓住一个典型画面,采用虚实结合,意藏于象的手法;后一首则是如实勾勒秋天本色,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结尾运用反比衬托出诗旨。

D.这两首诗不但有浓厚的艺术魅力,而且寓于深刻的哲理,不但歌秋,而且颂志,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景象,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于逆境的气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试题。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二部          典:掌管。

B.信单骑之于泸涧  及:达到。

C.守宰          暗:糊涂。

D.乃信为大都督   表:上表举荐。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独孤信被上级重用的一组是

A.①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   ②乃表信为大都督

B.①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   ②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C.①咸慕信而侧帽焉         ②故赐名为信

D.①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②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葛荣的任用。独孤信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

B.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太祖因为他的威信远近闻名,所以赐名为信。

C.独孤信有较高的为政才能,在秦州任职时,果断处理各种事务宣传礼义教化,鼓励农业生产,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足起来,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

D.独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他的名望很高,受到了邻国和士民的敬重,但因和赵贵同谋而获罪被免官,但最终被逼自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B.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C.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D.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