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 , 来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描写 , ,生动的表现出康桥对自己的欢迎,以此表达对康桥的无限留恋。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渔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殉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1.情随事迁,景因人异。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赏析比较。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古代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如何“新视野”
陈平原
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耢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照理说,前者边界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长。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说到底,热衷于谈“国学”的,更多动力来自政界、商界及大众媒体,而币是学院派。
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束,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最担心的。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学”确实需要有“新视野”。
(选自《文汇报》2015年9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一旦成为口号,就会被一些江湖骗子利用,在没有搞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之前,我们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B.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兼及雅俗”而“无往而不在”,那些热衷于谈“国学”的,其实并不能得到学院派的支持。
C.国学是大学问,其内容极为丰富,很优雅,也很美丽,可是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
D.国学博大精深,不能画地自牢,如果硬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仅理论上不够圆融,就连实际效果也不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我”对于“国学大师”的头衔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
B.我国应该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那种“影响的焦虑”。
C.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
D.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因搞不清楚当下中国的“国学大师”的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国学的得失成败。
B.世人说起国学都认为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化,则很容易被剔除出去。
C.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作者对此不赞同。
D.“国学”需要有“新视野”,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生活中有许多的人、事、物,有许多的时间和空间值得我们记取、回忆、沉淀和咀嚼。
请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以“逝去的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旅游三香
流沙河
一是隔锅香。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失望。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写得很诙谐。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离美,民间叫隔锅香。“到得原来无别事”——到那些景区去一看,唉,原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西谚有云:“邻家草坪最绿。”这也是隔锅香。不过这种隔锅香除了心理作用,还和视角有关。站在自家门前,低头近看,草显得稀,当然绿得不够。抬头遥看邻家草坪,草显得密,当然最绿。宋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这个道理。我说的是心理作用的隔锅香,非关视角。人害了这种病,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田间的青牛白鹭,屋后的古庙昏鸦。其病甚者,耗一生于旅途,忘却归路,可悲可叹。
二是碰头香。风尘仆仆,跟随导游来到景点,连声哇噻,赶快留影。接着听导游逗趣的解说,其中不免附会一些荒谬神话。又有民风民俗化装演出,糟粕令人作呕。至多住宿一夜,就餍饫了。像这样的被动旅游,要想不碰头香也太难。何况碰头香原本属人类的劣根性,不但在赏景上容易犯,而且在交友上,在做事上,在婚姻上,都容易犯,正所谓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须知风景并非纯粹客观存在之物,比不得一桌佳肴,摆在那里等你去享用。风景乃主客观汇融后的情境,你要静气凝神,欣然赏之,方有所得。我这方面太差,很难欣然赏之,往往肃然读之。肃读虽大异于欣赏,亦有所得,例如了解此处历史沿革、古人谁曾来过、有些什么故事,等等。能够增长一点知识,也就不辜负旅屐载我了。
三是回忆香。鄙人临场不能欣赏,未获所谓审美愉悦(他们都说有呢),固属憾事。稍可释憾者,尚有回忆香。回忆所以能香,或应感谢遗忘。当年临场对景,肢体的酸疼,精神的困倦,内衣的汗湿,口舌的干燥,腹中的饥火,以及现代结队旅游必然有的种种不愉快事件,全被岁月淘洗一净,回忆里只留下一些最难忘的片段,恋恋犹香。有这一缕回甜之香伴你终身,这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1980年夏游北戴河,住中海滩区招待所。某日黎明,慢跑在海边的松荫道上,凉风梳头,清气澡身,左海右山,沿途无人。那时尚在中年,人虽瘦而腿脚有力,心情又好。跑完两公里,沿海滩走回。早潮刚退了,一路拾贝壳。抬头乍见红日出海,肃穆无声。此景之美,至今记忆清晰,一想起就回甜。事去不到三个十年,景物全非,海滩白沙变黑,海湾水有臭气,海岸上的树林和大片空闲地都砍了占了,丑陋的楼厦逼到海边来。游客拥挤,市廛喧哗。海滩虽然污黑,倒有那么多照相摊点。海水虽然有难闻的臭气,仍有那么多人游泳。放心吧,三个十年以后,他们也一定会有回忆香,和我一样。
1.文中“隔锅香”“碰头香”各指什么旅游心态?
2.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3.第三段两次举游北戴河的事例,各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