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跑什么跑 安谅
一
那天上午我们低年级没课,有同学就提议到学校附近去玩。
学校的围墙外,还是一片农田。种植的是什么,已记不真切了。也许当时压根儿就不识五谷,也就无所谓记忆了。但似乎齐膝高,阡陌小道则隐没其间,笔直延伸。
高年级学生正在操场做操。高音喇叭的声音可以传到数里之外,在空旷的田地回响。一位体育老师正在高喊着口令,这也是常常带我们跑操的那位老师。
我们中的一个同学突然就喊叫了起来,隔着围墙,叫的是体育老师的名字,叫得几乎撕破了喉咙,一声接着一声,尖锐而高亢,在口令的间歇间,非常清晰和响亮。
我在一边傻乎乎地站着,没喊,但心里也被这喊叫声激越着,快乐着。
校园内的广播消停了。高年级学生做完操,陆续返回教室了。
忽然,围墙的一扇小门被打开了,体育老师飞奔而来。我们如惊弓之鸟,迅速四处跳窜。那个喊叫的同学腿快,很快跑成田地里的一个点儿了。我也没命地往前跑,终究落在了后面。高大健壮的体育老师一把逮住了我。
我被带进教育楼时,高年级同学还正逗留在走廊里,我当时一定很狼狈,他们的目光尽是幸灾乐祸。
我的姐姐正同校,比我高几级。体育老师把我交给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把她找来了。
我说我真的没喊呀。不过是谁喊的,我也闭口不说。出卖朋友,就是叛徒,做叛徒是最可耻的。我们从小深受这样的教育。《红岩》里的甫志高、《红灯记》里的王连举就是这样的人,为我们所唾弃。
那你跑什么跑呢!不知谁说了一句。我哑口无言。
二
在我家二三里路的地方,有个工厂。是生产什么的,也早就忘记了。
工厂的后边,是农田。墙脚则杂草丛生,沟渠蜿蜒。还有一个厕所,是厂子里用的,对外,开了几扇通风的窗子。
我们常去那儿捉蟋蟀,抓蝈蝈。玩得忘了时间。
那天下午,邻居一个顽皮的大男生又带我去了那儿。瞎玩一阵后,那大男生说他要上厕所,就从窗口攀爬了进去。我不敢爬,就在墙外等他。但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我还叫唤了几声,也不见回音。我很纳闷,不知什么原因,也有点焦急和担心。天色渐渐暗了,我还拿不定主意:是继续等他,还是自行返回。
有一个大人快步向我走来,仿佛是冲着我来的。我转身就跑,但没几步就被他抓住了衣袖,甩也甩不掉。
我被带到了工厂的门卫室。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
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两个大人让我们自报家门,还让我们交待有什么企图。我矢口否认。大人说:你没什么事,为什么看到我就跑?
是呀,你跑什么跑!我自己问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回答。
三
有一年冬天,江南下了一场大雪。这是好多年不见的景象了。雪花还在飘扬,很多人就玩起了雪球。
我们几个邻居小伙子,把一个墙脚下的废物箱作为靶子,一次次地扔去雪球。但这废物箱摇摇晃晃地,像个不倒翁。
我们又一阵阵地将雪球砸了过去,好久,都未能击倒目标。
雪花飘舞,已让我们装扮为一个个雪人儿了。
这时,一个身上也是裹满了雪花的路人走来,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就砸了过去。也许,他是想把那个废物箱击倒。但他甩出去的不是雪球,他击中的目标,竟也不是废物箱。
他击中了废物箱上方的一户玻璃窗。玻璃顷刻尖叫碎裂。那人见闯祸了,脚上像踩着雪橇,带出一阵雪雾,就跑没影了。
一如树倒猴狲散,刚才还玩得忘我的伙伴们,也四下逃离了。我一步也未挪动。看着他们逃逸,心里充满鄙夷。
那户人家有人出来了,看见了我,径直朝我走来。
我没有跑。我神情淡定。从未有过的从容。
走近的人气汹汹,兴师问罪:“是你砸的吗?”
我坚决地摇了摇头:“不是。是刚才一个路人砸的。他是要砸废物箱的,砸偏了。”
对方将信将疑。
我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没说假话,那人已经走了。”
说完,我也转身走了。我这次没跑。
我此时年轻的背影,一定很坚挺。(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的同学隔着围墙喊叫体育老师的名字,让老师感到受了侮辱,“我”虽没有喊,但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这也是“我”跟着别人逃跑的原因。
B.“我”不敢爬进窗口,只是在等爬进窗口的邻居的顽皮的大男生,结果被抓,这一切都是大男孩告密并且将责任推卸到“我”身上的结果。
C.当被砸破玻璃窗的主人向“我”走来时,“我”没有跑,而是神情淡定和从容,说明“我”内心已经不再惶恐,决意要勇敢面对,勇于担当。
D.小说构思巧妙,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凸显意蕴。前两个故事是时空不同,但故事意蕴相同;而最后一个故事,叙述形式相同,但故事意蕴突变。
E.小说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我”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其目的在于体现故事的现实主义特征。
2.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要以“你跑什么跑”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前两部分写“我”跑,最后一部分写“我”没有跑。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哀民生之多艰。
②芳与泽其杂糅兮, 。
③民生各有所乐兮, 。
④ ,磐石无转移。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⑥西当太白有鸟道, 。
⑦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⑨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⑩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⑪沧海月明珠有泪, 。
⑫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北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 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和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问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导致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
1.下列对莫言的获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这不仅是对莫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的一种肯定。
B.莫言获奖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这也代表了中国文学为世界接受.
C.莫言获奖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诺贝尔奖评委会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分不开,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D.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已经达到了世界高度并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的工作,也不能说明中国现代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表明他的作品有特色、很成功,但他的作品在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还有不少的差距。
B.莫言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已被世界所接受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C.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中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D.如果中国文学或文化将自我人格矮化,不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那么,中国文学或文化就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提示我们: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我们依旧没有超越。
B.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文化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要与西方世界互看,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
C.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D.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