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的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绪,字继业,太康人。成化十七年进士。使楚府,却其馈。授户部主事,督饷二十万于陕西给军。主者以羡告,悉还之。历迁云南参议。
初,孟密宣抚司之设也,实割木邦宣慰司地。既而孟密思揲复于界外侵木邦地二十七所。属谕之还。不听。乃调孟养宣抚思禄兵胁之。思揲始还所侵地,然多杀孟养兵。思禄仇之,发兵越金沙江夺木邦故割孟密地十有三所。两酋构怨不已。
巡抚陈金承诏,遣绪与副使曹玉往谕之。旬余抵金齿。参将卢和先统军距所据地二程而舍,遣官驰驿往谕,皆留不报。和惧,还军至干崖遇绪,语故,戒勿进。绪不可,玉以疾辞。绪遂单骑从数人行,旬日至南甸,峻险不可骑,乃斩棘徒步引绳以登。又旬日至一大泽。土官以象舆来,绪乘之往。行毒雾中,泥沙甚踔。又旬日至孟赖,去金沙江仅二舍。手自为檄,使持过江,谕以朝廷招徕意。蛮人相顾惊曰:“中国使竟至此乎?”发兵率象马数万夜渡江,持长槊劲弩,环之数重。从行者惧,请勿进。绪拔刀叱曰:“明日必渡江,敢阻者斩!”
思禄既得檄,见譬晓祸福甚备,又闻至者才数人,乃遣酋长来听令,且致馈。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绪诘前所留使人,乃尽出而归之。和及玉闻报驰至,则已归地纳款矣。时弘治十四年五月也。
越三年,擢绪四川督储参政。武宗即位,始以云南功,加俸一级。明年致仕归。
(选自《明史·郭绪传》)
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化十七年进士”一句中的“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宣慰司”是介于省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事,属于中央派出机构;“宣抚司”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
C.“擢绪四川督储参政”中的“擢”与“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中的“擢”同义,都是“提拔”的意思,与升职有关的词还有“陟”“升”“左迁”等。
D.“明年致仕归”中的“致仕”是指古代官员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而言,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患病体衰则可提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
B.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
C.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
D.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续为人正直。出使楚府,拒绝别人赠送的礼品;给陕西军征调粮饷,得知有些剩余,就全部返还。
B.郭续胆识过人。孟养与孟密两部落结怨,郭续受命前去调解,卢和极力劝阻,其他人害怕退缩,唯独郭续坚决前往。
C.郭续与曹玉被派解决“两酋构怨”之事,他们所派去与两酋接洽的官员,都被扣留,无人回来报告具体情况。
D.郭续坚定执着。郭续等人在孟赖附近被蛮人包围,随行之人都很害怕,而郭续拔刀呵斥随行人员,第二天必须过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绪遂单骑从数人行,旬日至南甸,峻险不可骑,乃斩棘徒步引绳以登。
(2)绪诘前所留使人,乃尽出而归之。和及玉闻报驰至,则已归地纳款矣。
现代文阅读
十年前,笔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讨论促发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指出在战争进程中,反法西斯联盟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而只能联合起来反击侵略者。
就战争起源而论,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而一战又是人类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激化的“现代性”矛盾所致。源自西欧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表现为两股并行的历史潮流:一是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二是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与张力。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即表达了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战的发动者和主要参战国都是基于扩大帝国权力以支配世界体系而展开争夺,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
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起点的二次大战,原本延续了一次大战的逻辑,即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的国家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的新格局。
然而,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并非同步。二战前期——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局部战争阶段的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了逐步推进、各个击破的蚕食战略。而那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在自己尚未面临直接入侵的威胁时,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他们仍然秉持一战的逻辑加以应对,因处在防御地位而奉行祸水他引的绥靖政策,试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诱导侵略者转移进攻方向,实现民族利己主义的自保目标。
1940年法国战败和接踵而至的“不列颠空战”,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的危境,1941年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更是将两个原本想避开战争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拖入了战场。至此,任何置身事外、避战自保的意图都被击碎 ,法西斯国家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普遍性威胁”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的整体利益凸显出来并得以推动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为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诉诸整体性人类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虽然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各国互施援手、联合抗敌的出发点仍然是保家卫国,但在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的同时,联盟的机制和效应已经展现出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正义理念,正是这些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普遍性理念,赋予反法西斯联盟不同于一战时期军事同盟的性质,也正因为反法西斯联盟代表了人类整体利益的正义诉求,二次大战才区别于一次大战,从原本的民族国家间战争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包括法西斯国家的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选自余伟民《反法西斯联盟与人类整体利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法西斯联盟能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反抗侵略者。
B.资本主义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与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这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
C.二战是因德、意、日这些国家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试图通过战争争取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新格局而挑起的。
D.十年前,作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指出促发战争的因素共有两个,即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战从局部战争开始,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危境的标志性事件是1940年法国的战败和“不列颠空战”。
B.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使原本分散的反法西斯斗争转化为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世界性战争。
C.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其机制和效应性仍然局限于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D.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原本不想加入二战,但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迫使其加入二战行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表达了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作为经济结构是“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
B.一战中的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是一次非正义战争。
C.二战中,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不同步,一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
D.二战与一战有共性,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两者又有区别,二战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