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横线字读音、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争流 颓圮(pǐ )...

下列加横线字读音、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百(gě )争流     (pǐ     橘子洲头    寥廓

B.挥斥方(qiú)     (bō)     忸怩不安    斑澜

C.若不秦(què)     (pì)如     声名狼藉    堤偃

D.夜而出(zhuì)    (zǎi)    不假思索    榆荫

 

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斑澜——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灿烂多彩。又指生活多姿多彩)。C项若不阙秦(què)——jué,阙:侵损;削减;另一解释是阙”同“缺”。 堤偃——堤堰(挡水的堤坝:堤堰。堰塘)。D项装载(zǎi)——zài。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还有一些统读字,要注意分类记忆。如载,zài:词语中“载”字有载物或有承载之意、有又、有的时候读zài。如:载歌载舞(又、有之意)、载客(承载之意)。zǎi:词语中“载”字有记录或年的意思时读zǎi。如:刊载(记录)、一年半载(年)。目前汉语字典中只有zǎi的读音。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如本题堤偃——堤堰(挡水的堤坝:堤堰。堰塘)。④联想法。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①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②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③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④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⑤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⑥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⑦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⑧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从③、④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沁园春 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2)《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4)《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                 

(5)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指出在书上学到的理论多么完美精湛,没有亲自学习实践,是不可能学会的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最终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1.上阕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梁亭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说,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使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

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及不善,胡足效哉!

刘向《新序•杂事四》

【注 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  ②劬:勤劳。  ③窳:懒惰。   ④惄:忧思。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夜往窃梁亭之瓜         搔:通“骚”,扰乱    

B.楚亭旦而               行:巡视

C.此梁之阴               让:退让        

D.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     信:守信用

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令因梁瓜之美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梁亭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具以闻楚王                人之力而敝之

D.楚王闻,惄然愧             壮也,犹不如人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2)楚令闻之,大说,因具以闻楚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得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的团结互助,维护切身利益,组织蹴鞠比赛和宣传推广蹴鞠活动。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 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这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是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为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

B.杜甫的《清明》诗和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且这两种习俗在唐朝都已很盛行。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仅表现在上层流行,还表现在有专业的踢球艺人,更表现在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和组织了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