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是:“快点玩!”

“我们到底是快点还是慢点”这个问题,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3不要写成诗歌;

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我们到底是快点还是慢点 打从记事起,每次小南兄妹3个吃饭时,母亲总是催促:“快点吃,不然饭凉了!”兄妹几个刚加快速度狼吞虎咽时,母亲又说:“慢点,别噎着了!”于是他们又放慢了速度。小南心里纳闷,到底该快点还是慢点? 上小学了,每次他们上学时母亲总是说:“快点,上学别迟到了,到学校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不能和同学打架,放学早点回来,别在路上玩!”他们点点头,刚往学校的方向跑了几步,母亲的话又在身后响起:“慢点,别摔跤了!”小南心里嘀咕:母亲怎么这么前后矛盾呀!那时小南刚学了“矛盾”这个词语。但在母亲看不到的地方,兄妹几人仍然我行我素,想快就快,想慢就慢。 上中学时,小南到镇上读书,要坐公共汽车。那时车很少,家境也不富裕,每次母亲都背着一袋干粮和咸菜来送小南,母亲总是督促小南:“快点,不然坐不上车,上学会迟到的!”小南慌慌张张地上路,母亲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慢点,把鞋带系好,扣子扣齐!”上师范学校离家时,母亲又附在耳边轻轻说:“慢点,路上带好你的行李和钱!”小南点点头,母亲如释重负地走开了,小南的心沉甸甸的,好像第一次理解了母亲,又觉得母亲活得很累。 工作了,小南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但每次往学校去时,母亲那充满矛盾的嘱咐依然响在耳边:“快点,去晚了,学生可在等着你呀!”小南要出门时,母亲又会说:“慢点,到学校要听领导的话,和同事好好相处,待学生要像对自己的亲弟妹一样!”小南又点点头,心里却想着,母亲这矛盾的嘱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呀! 小南结婚的那天,母亲仍忘不了“快点”“慢点”的嘱咐。在小南快上车时她说:“到婆家干活要勤快点,要讨公婆的喜欢;还有,说话要慢点,要柔和,不要惹公婆生气。”小南想笑,都结婚了还把我当小孩看,但结果没笑出来却哭得一塌糊涂。母亲慌慌张张地扯过几张纸,轻声说:“快把泪擦掉,今天当新娘子呢,妆弄坏了就不好看了,你看有这么多人在看着你呢!”小南赶紧接过纸来擦干脸上的眼泪,母亲又急切地说:“慢点,眼泪把脸弄脏了就不好看了!”她接过纸细心地替小南拭掉脸上的泪。小南破涕为笑,心想,我什么时候才能让她省心? 一年后,小南生了一对龙凤胎。很快小南就发现自己也学会了母亲的那两句话,而且运用得非常自如。孩子现在5岁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每次送他们上幼儿园时小南总是说:“快点,不然上学要迟到了!”孩子在小南前面撒开小腿就跑。她又急切地说:“慢点,别摔着了!”孩子一脸的纳闷。小南仿佛从他们的脸上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也理解了母亲当年的心情。终于有一天,小南又这样说时,调皮的儿子说:“妈妈,你刚刚让我们快点呀!”小南说:“妈妈说得也没错呀,你们长大就明白了!”儿子不依不饶地问:“长多大?”小南愣了,只好应付他们说:“像妈妈这么大吧!” 送孩子回来的路上,小南看到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正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过马路,听见老奶奶用苍老的声音说:“快点,这会儿没车,赶紧过去!”刚走了几步,忽然一辆货车疾驰而来,老奶奶提高嗓音急促地说:“慢点,孩子,有车!”中年男子笑着说:“妈,我看见了呀!”老奶奶也笑了,一脸轻松的样子。 那天,小南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就变得矛盾了。在她们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永远需要关怀和呵护! “快点!”母亲希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大步向前走。“慢点!”母亲希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一些。“快点!”“慢点!”看似矛盾的话,融入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题所给的材料是父母对我们要求的转变,那么作为孩子,“我们究竟是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以材料作为起点,儿时父母总叮嘱我们凡事小心,慢一点,为的是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成长。而现在我们听到的“快一点”的催促,更多的对我们成长的鞭策,不希望我们将时间浪费,而是把握一分一秒,去做更值得的事情。“快一点”或是“慢一点”,都是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只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有了变化。他们侧重的点,也不尽相同。那么就我们而言,是希望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呢?这不仅仅是速度,也可以预示成长、成熟,更进一层,也可以是做事情的方式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审视“快点”“慢点”背后所隐含的父母之爱;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考虑“快点”“慢点”所隐含的人生哲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两组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人生就如茶叶一般,只有经过了沸水的冲泡,才能展现出它生命的本色。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四个短语概括四川乌木市场的特点。不超过20字

乌木有着“植物木乃伊”之称,分布于四川盆地,是由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经过长达千万年的炭化而形成的。近年来,大量游资涌进乌木收藏市场,把价格炒起来以达到赚钱的目的。这导致了乌木市场混乱,不仅乌木价格疯狂上涨,还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乌木到底属于普通商品、艺术品还是文物?目前,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业内均未给出一个明确界定;并且,目前乌木交易大都是私下进行的。现在很多人喜欢收藏这些东西,乌木已经成了身份和品位的象征,不少乌木产品是作为礼品被提前预定的,很多人买了送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于青

离开了父亲阴沉的旧宅,离开了母亲有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张爱玲感到了一种心身自由的舒畅。尽管复杂的家庭纠纷已使她的人生观蒙上了灰色,但她仍旧在同学中是一个沉默的女孩。但热爱生命,对世界充满了新奇与兴趣的爱玲却渡过了她生命中生动的一页。

香港是一个商埠,那里集中了殖民文化的浮华与喧嚣。爱玲的同学中,多半来自印度、马来西亚、英国以及欧亚混血等富足的华侨之女。这里的生活气氛轻松而又明快,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常常沉浸在日常生活里具体的乐趣中,一起看电影,一起吃冰淇淋,一起去跳舞。张爱玲最初的学习日子里,充分享受着生命的精美。

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张爱玲的志向,张爱玲在沉闷的家庭里曾悟出她的做人之道:“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一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学生生活充满了计划。她与炎樱随意任性的性格不同的是,读书十分勤奋,甚至到了发奋的程度。她天生的聪颖和后天的努力,以及她的早熟及其世故,使她在花样年华便能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门功课总是考第一。甚至有一位先生对她说:他教了十几年的书,没有给过别的学生似张爱玲这样高的分数。张爱玲连得了两个奖学金,不是香港战乱爆发,她很有希望被送到英国去继续深造。在这样的发奋下,她的英文出奇之好,好过中文。她的姑姑也赞叹她是:“真本事,随便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并非说她看内容,她是看里面的英文写法。于是她的英文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这为她后来回上海谋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张爱玲的同学中阔人太多,张爱玲更是沉默寡语,冷眼审视。她的社交范围不广,只是同好友炎樱亲如手足。经炎樱的介绍,她认识了几个人物,其中有一个嫁过几次不同人种的广东女子麦唐纳太太,这女人后来便成为《连环套》中的主人公霓喜,还有一个本分的英国教师,罗杰安白登,这便是《沉香屑》中娶了中国女孩的罗杰先生。因为此时的爱玲纯粹是冷眼旁观,这些人物给了她深刻的印象,他们好像活泼地嵌入了爱玲的脑海里。

香港大学三年级时,香港战争爆发。张爱玲在对这段经历的回忆时做了一个比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张爱玲却没有睡着。战争的种种恐怖都清晰地刻在她的脑海里。她经受过家事变迁,人情冷暖,但枪声炮火给予她的刺激却是空前的。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就躺在自己的身边,眼前穿梭般来去血肉横飞的人们,耳边是枪鸣炮轰,张爱玲的心收得更紧了,她把自己牢牢地关紧,处乱世于不惊,居险境于平和,竟在炮火中又重新读了《官场现形记》,仅仅担心的是能不能够读得完。除此之外,便冷眼观察乱世中的人生,此时的人生如同唐诗所形容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许多人耐不住这空虚和绝望,而急急结婚了。张爱玲亲眼目睹了一对男女在空袭中却要借车子去领结婚证。望着并不十分“善眉善眼“的男人和亦不超凡出众的新娘,爱玲的思绪总是围绕着“生命到底是什么”反复思忖着。也许在此时,她已孕育出几年后震惊文坛的杰作《倾城之恋》。

休战后,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她自己追忆着自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有良心的看护。她对病人的态度冰冷,因为看到生命在他们那里受难。受难的生命在张爱玲那里从根本上是不容的。她理念中的生命,应该是享用,各种各样的,从颜色到味觉,都应如此。然而现实中的生命处处是受难,她见过在战争中只剩下饮食男女这两项本能的大学生,看见了战后人们食欲的变态享受,使香港成为空前的美食城,看见了刚经过战乱就开女学生玩笑的日文教授,她终于得出结论: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这一段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战事,为张爱玲走上文坛准备好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这一期间,她像一株正在吸收养分的青竹,各种各样的养料她皆能消化,以丰富自己不多的阅历所总结的经验。她总是奇特的,奇特地认为: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从张爱玲以后创作中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段生活,是让她“高兴”了良多时辰的。她不久的文坛盛名,便是从这片“脏”与“乱”中拨节而出的。

一九四二年,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上海文坛从此捧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选自于青《张爱玲传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张爱玲历经坎坷,经受了家庭的变迁,领略了人情的冷暖,还遭遇了无情的充满死亡的战乱。

B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不负责任,对病人态度冰冷,是一个没有良心的看护,其原因是她内心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C张爱玲身处乱世平和不惊,即使战乱爆发,也没有完全抱怨,战争的恐怖让她睡不着并清晰地刻在脑海,对她的影响巨大。

D家庭沉闷的气氛和复杂的纠纷,香港浮华喧嚣的殖民文化,以及大学的同学中多是有钱的闲人,致使张爱玲沉默寡言,冷眼旁观。

E张爱玲读大学时,每门功课总是考第一,这是因为她天生聪明,后天勤奋努力,还有能揣摩教授的心思。

2.张爱玲在香港的经历,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哪些良好的基础?

3.请简要概括张爱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文章第三段画横线的部分写到了张爱玲的“做人之道”,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生或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表现思与学之间的关系的一句是:                 

2《诗经·氓》中开篇表现男子求婚时的敦厚的诗句是:                      

3《离骚》中表现作者即使粉身碎骨也志向不改的诗句是: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5《离骚》中表现君王荒唐不察百姓心声的诗句是                      

6《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7《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9《离骚》中以违背标准而歪曲苟合于人作为法度的诗句是:                      

10韩愈认为选择老师的标准是:                       《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第三联中“拂”“侵”两字用得很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