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甲:近来我读了舒马赫写的《小的是...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甲:近来我读了舒马赫写的《小的是美好的》。作者对建立“特大城市”持批评态度,认为城市规模最合适的人口上限为50万左右;城市规模大了会造成病态发展,带来许多麻烦。我同意他的看法,小巧玲珑,多么美妙!

乙:不久前我读了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的“大”情结》,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大”,对城市、对建筑规模追求在太空中能看到,对商场的规模追求能写进吉尼斯纪录。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大有什么不好?大气磅礴,多有气派!

丙:我看气球最好,可大可小。

要求: 请选择最佳角度构思作文,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用规范汉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追求精神之大 中国人的“大”情结似乎古已有之。阿房宫北构而西折,在一宫之间却气候不齐,这怕是古时大的典范。如今更不用说,广州塔,上海中心直冲云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楼也越造越高。却就是在这大城市之中,高楼大厦之间,人的心却越来越小。 中国人的“大”情结不能只局限在对于外在形式的追求,而更应当追求精神之大,心胸之大。 大有什么不好?长城大得令人叹为观止,绵延不绝,便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故宫大得气势恢宏,处处透着皇家威严,令人肃然起敬;莫高石窟大,一百多洞窟无一不透着千年文化绚烂。这是中国文化之大气磅礴,久经历史的洗礼而不褪色。 古有竹林七贤不畏强暴,坚守节操,这是精神之大。司马迁受宫刑,却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家经典,这是精神之大;文天祥九死一生,“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豪迈壮志,这又怎不体现出精神之大呢? 可见中国人的“大”情结从古以来便不止于外在形式之大,对内心世界精神追求也有“好大”情结。 在城市化规模空前巨大的宋朝却也是宋词鼎盛时期,有豪放词人的忧国忧民,家国天下的大胸怀,如苏子瞻,如辛弃疾;也有婉约词人的儿女情长,如李清照,如柳耆卿。不仅有城市之大,亦有文化之大,精神之大。 反观当下,城市规模变大却没有再来文化之大。学术抄袭之风屡见不鲜,学历造假等令人不齿的事件也频有发生,更有令人震惊的肖传国买凶打人事件。人心变小了,都向“钱”看了。再难见如国学大师季羡林那样沉醉于国学研究,也少有人像钱学森那样放弃优厚待遇,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更逞论文化之大,精神之大,哪还有当年“踏破贺兰山缺”的气势? 中国人的大不能再只有对于物质财富追求之大,对于城市规模的追求之大,而更要看重精神之大,追求心胸博大。 当流行歌曲都在哼唱爱情苦痛,故作小儿女姿态,“神”曲泛滥,而又会有谁曾想到“丹青卷,书岐黄,锦绣一册翰墨香”?又有谁还记得“文为圣,儒宗皇,春秋百家自登场”?当懵懂的孩子们学唱着《忐忑》时,还会有谁想起“昔我往,杨柳垂;今我来,雪霏霏;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大有什么不好?大气磅礴,多有气派!而这“大”不能仅仅是城市之大,而更要追求精神之大! 【解析】 试题分析:甲、乙、丙三个观点都可以作为作文角度。第一则材料强调“小”的重要性:小巧玲珑,多么美妙!可就此谈“小”好:从对当前建设“特大城市”持批评态度切入,批驳“城市规模大了会造成病态发展,带来许多麻烦的难题”等诸多危害,树立“小的是美好的”的中心论点。第二则材料强调“大”的重要性:大气磅礴,多有气派!可就此谈“大”好: 从对当前建设“特大城市”持支持态度切入,分析城市规模大了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适合中国的国情,便于集中优势资源…… 第三则材料强调“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可就此谈该大则大,该小则小,“适宜”最好:运用两点论,分析当前建设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求大还是求小,要因地制宜,符合事物规律。深入分析,会发现,只谈“大”或只谈“小”,不仅忽略了其中一则材料的存在,而且很容易给人留下反驳的“口实”。所以,中心立意应当兼顾两个方面。因此本题的中心立意应为:1.“大”与“小”应当各得其宜;2.“小”智慧成就“大”人生;3.“小”舞台离不开“大”世界;4.大小适度,成就完美。 如果写议论文,要论述大与小的关系。无论是个人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国家发展,都要从实际出发,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大要大得适当,小要小得合理;大与小也应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让其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就像气球,要大还是要小,完全根据需要,但太大肯定不行,因为太大会爆炸。为求论述的严密,最好运用一些哲学原理,如对立统一的关系等,并举出恰当的事例,或相关的数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多则材料材料作文,首先要将每段材料进行中心概括。 比如材料里是对话形式,应将每个人的观点予以提炼,同意,或不同意,是否有逆向思维的观点。有如,材料里如果是事件叙述,那么要看是自然事件(如地震,水灾),还是人为事件(如社会事实),还是历史故事或寓言故事。 如果是自然事件,在找到材料中所提的观点后,可以在作文中探讨一些人为的影响,从对立面来进行阐述。如果是人为事件,那么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事件的原因(表面原因和深层的原因),最后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去面对这样的事情。在说态度的时候可以举论据。 如果是寓言故事,那么一般都会说明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除此之外,其他的发散思维观点也可以作为分论点,一般新材料作文,对学生的观点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只要言之有理,文章结构完整,就可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1.试分析首句中“绿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乐曲名。

1.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

2.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1.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22.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

陈氏园咏竹

黄庭坚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

春供馈妇①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

截竿可举北溟②钓,欲赠溪翁谁姓任③。

【注】①馈妇:做饭的妇人。②北溟:北海。庄子《逍遥游》有“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句子。③《庄子·外物》记载,任国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绳子,用五十头壮牛作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钓鱼。

1.诗歌第二和第三联写出了陈氏园竹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慨?用“北溟”的典故有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及文言文化常识填空。

(1)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危难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____________

(5)从《史记》到____________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