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1.D 2.C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原文“其”字理解错误。其指代的是礼。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偷换概念。 2. 试题分析: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错误,孔子反对把礼仅仅看做形式化的东西不是针对周礼而言的,也不意味着周代的礼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原文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C项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年高考临近,全国各地总有不少高三毕业生通过撕毁书本,对着教学楼大喊的方式来宣泄压力。今年高考前夕,厦门市教育局用一纸公文对该行为下了禁令。许多人认为,“撕书吼楼”社会影响不好,不如把书捐给他人发挥余热;也有人认为,撕书仅是高考前纯粹宣泄压力的方式,“没必要上升到‘育人宗旨’的高度”,一禁了之未免粗暴武断。

对毕业生“撕书吼楼”这种行为,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图是学生的学习流程图,请把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人类发现了第一例不明飞行物之后,各种关于地外文明的报道与猜测层出不穷,这说明。如果我们以文化方向的精神需求看待此事,这种热情风潮的形成,不但不能妄加指责,而且。如果我们以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讨此事,那么不得不问一句?科学研究表明,地外文明造访地球的事情过去从未发生过。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

写文字,就是一种用时光“熬”和“煮”的过程。用时光煮文字,用文字煮生活,生活是汤料,加入时光的汁水,因了时光、阅历的不同,因了汤料和汁水的不同,熬煮出来的文字亦不同。

十七八岁的日子,________;二十四五岁的日子,________;三十岁的日子,________;四十岁的日子,________。

①用时光煮出的文字是一罐红枣汤,初为人妻人母,甜甜蜜蜜,无限憧憬,无限期望

②用时光煮出的文字是一杯清茗,淡香透明,懂得宽容达观,不再喜欢浓烈炫目的东西

③用时光煮出的文字是一罐酸梅汤,酸酸甜甜,有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生动别致

④用时光煮出的文字是一罐黄花瘦肉汤,懂得了生活的感恩悲喜,懂得了生活的五味杂陈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即使是负面的情况,只要我们正确面对、恰当处理,对事实不符的报道进行澄清说明,就能消除负面影响,进而维护公信力。

B沙空村海拔5600米,鸡鸭鹅猪等家禽在这里全养不活,但是倔强的白珍坚信,在她的玻璃钢沼气池里一定能种活青菜。

C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传媒邻域的不断渗透,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风生水起,成为传统媒体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D在危急关头,四川省委临危受命,迅速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扛起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争夺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