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红楼梦》秦可卿死后,贾珍因尤氏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请王熙凤帮助丧事。王熙凤安排妥当,恩威并施,威重令行,将两府的事情安排得停停当当。
B.《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D.“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这是《红楼梦》中兴儿所言,“玫瑰花”指的是探春。
E.妙玉“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虽然与宝玉相隔两地,但她与宝玉性格非常接近,孤芳自赏,清高洁癖,常常让宝玉引为知己。
2.简答题
(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将美丽的景物与人物的精神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试分析湘云醉卧石凳的情节,并说明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2)“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诸 如 此 类 者 悉 难 胶 柱 恐 以 一 定 之 陈 言 误 泥 古 拘 方 之 作 者 是 以 宁 为 阙 疑 不 生 蛇 足。
(选自《闲情偶寄》)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闲情偶寄》是______(朝代)______(人名)的著作。
3.请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的“填词之理”,不超过20个字。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剪纸创新莫失文化根性
陈竟
剪纸,在中国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它美化着老百姓的生活,也承载着民族的审美内涵,所以世代流传并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至数十个国家。今天,生活方式虽已改变,但剪纸却并未从大众视野消失——不光是在中国,美国、瑞士、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也成立有剪纸组织,也会举办展览,进行艺术交流等。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中国成为世界剪纸艺术交流的中心。剪纸热起来,并在适应时代审美的需求中进行着求新、求变的探讨。
借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全国各地的剪纸组织,纷纷举办剪纸展览、出版剪纸书籍、组织剪纸培训班、在学校开设剪纸课,各地争相申报县、市、省、全国级“非遗”……其中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侵蚀着剪纸的健康发展——一些人以政绩、赚钱为目的,以创新为借口,将中国剪纸引向商业化、低俗化、机器化的发展道路。甚至,某些剪纸大赛的评委大多是外行,某些学校美术教师不了解剪纸却进行授课……在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向、缺乏多方位护航的情况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一些青年剪纸创作者盲目崇洋,把作品在国外展览获奖作为最高追求,以创作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巨幅剪刻纸为荣,把外国绘画化、荒诞化的剪纸当成宝贝。甚至有人提出,传统民间剪纸已无生存的土壤,要另搞一套“创新剪纸”,美其名曰“新写实主义”。这都致使在剪纸展览、学校课堂上出现许多假冒、低劣、失去文化根性的剪纸。
失去文化根性,便意味着剪纸会失去其所承载的形象内涵。传统剪纸的出现与发展,始终根植于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中:一把剪子、一张红纸,随创作者的想象和喜好自然成形,它不拘泥于时空和透视等限制,采用简括、夸张、套叠、复合等方法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悟。失去文化根性,还意味着剪纸会失去其所承载的情感温度。剪纸之所以能延绵数千年,在于它始终根植于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需求:无论是窗户上的贴花,还是门板上的小人,形色各异的形象是人民表达生活情感、表达审美需求的重要载体。正是这种文化根性,保证了剪纸在时间长河中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旦发生脱离,便容易失去剪纸的灵魂。鉴于此,创新必须顺应时代、顺应生活,绝不能肆意而为。追求形式上的现代性并非不对,但必须要站在传统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产生一些不良倾向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而言有市场的诱惑——致使从业者的队伍良莠不齐,观念发生错位;有传承上的断裂——传统的师徒传授、家族相传等传承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文化土壤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在追赶现代化的步伐中,传统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出现断裂,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因此,剪纸的良性发展,必然有赖于文化大环境的改观。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脉络。它的创新发展与其他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样,绝不能“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人民化”。在守住自己根脉的基础上进行时代面貌的开创,剪刀上的艺术之花才会璀璨盛开。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3月27日,有删改)
1.剪纸的文化根性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剪纸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乱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如何发展中华剪纸艺术?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瓦斯科夫凯旋①
【前苏联】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走过里莎牺牲的地方,他不由地拉动了枪栓。听到枪栓的声音,俘虏们立刻警觉地停了下来,回过头,惊恐地看着瓦斯科夫。准尉已经像个醉鬼一样东倒西歪了,但他还保持着清醒。不是现在,时机未到。瓦斯科夫看了一眼俘虏,又拉动枪栓,关上了保险。
俘虏们放下心来,回过头,继续慢慢向前走去。
沉寂的森林里,只有沉重的步伐响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斯科夫看着前面俘虏的背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他赶紧晃晃头,背影又变得清晰起来。他回头远远地望着姑娘们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唠叨着:“我的丽达、热妮亚、里莎、索妮娅、嘉尔卡②,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我活下来了。咱们再见的日子又远了。仗,还没打完,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们的准尉来不及哼上一声,也就躺下了。我不后悔,我也不害怕,找你们去做伴。现在想起来,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瓦斯科夫回头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走着的俘虏,又回身面向森林,默默地唠叨着:“再见了,等以后再回来看你们。丽达交待的事我一定办好,你们相信我……”
他回过头,疲惫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终于走上了大路。
这是最后的路程了。瓦斯科夫感到自己燃烧起来了,他身体摇晃着,俘虏的背影变得更加模糊,他一次又一次晃脑袋。但不管如何,背影还是模糊的,周围的一切也是模糊的……
突然,从四周的森林中,山丘上,河畔冒出无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呼喊着向瓦斯科夫涌来。是少校和基里亚诺娃带着大部队正在森林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然而瓦斯科夫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他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过了俘虏身旁,一直走向村口。
四面八方都是红军战士,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然而这一切落在瓦斯科夫的眼里,都是一些晃动的影子。他分辨不出眼前的是谁,只知道一味地晃动着身体朝前走着,走着。
他仍然跌跌撞撞向前走去,一直走向空无人迹的村庄。
瓦斯科夫终于明白他已经回来了。他想站住,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重重地跌在地上,昏死过去。
红军向德国发起了总进攻。
“喀秋莎”万弹齐发,射向了柏林。红军战士冲进国会大厦,将高高飘扬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顶上。
欢呼声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柏林,莫斯科,巴黎,伦敦,华盛顿……
战争终于结束了。
战后的俄罗斯土地上一片废墟。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停下来哀悼,他们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之中。推土机把废墟推倒,压路机压过坑坑洼洼的公路,年轻人一队队扛着工具,唱着欢快的歌向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去。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
注:①节选自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删改。该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战士英勇抗击德寇入侵的故事。②小说中牺牲的五位女战士。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小说多次写到俘虏有何作用?
3.小说两次写到瓦斯科夫“默默地唠叨着”,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1.李白有“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本诗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