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丸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令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渣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
B.即以其事属之 属:交付。
C.无逾祖矣 逾:超过。
D.不可胜计 胜: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①闽中法令严核
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④为治当责实效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D.张祖任安吉县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3)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阅读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既可能是一个懂得享受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对物质享受能屈能伸、愿意品尝每个“现在”的滋味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微时代”不能止于浅阅读
程辉
①“微时代”下,浅阅读成为时尚,是许多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但是,这种阅读并不能创造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②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浅阅读被引以为时尚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实际上,这一类的阅读更适合用“浏览”来定义,因为它是一种快速扫描信息、快速获取资讯的过程,不强调理解和吸收,并且,它的记忆时间也十分有限,甚至可能只为一时所需,转眼就抛诸脑后了。这种随意式的浏览就是浅阅读,自然无法获得心灵的愉悦,更谈不上深阅读之后的思考和精神探索。
③浅阅读,阅读者不能从阅读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吸收。叶圣陶曾谈及对阅读的理解,他认为,阅读是 “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因此,阅读应当从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思考、有所学习。要实现阅读的上述功能和价值,就要注重阅读的品质。
④品质生活是每个人在人生进程中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一种生活状态,品质生活并非仅建筑于物质之上,它具有多重的内涵,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的心灵滋养。有品质的阅读是塑造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凭借,追求阅读品质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说:“有阅读能力而不愿好好读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不能有所吸收,不能有所收获的阅读,无异于浪费生命。我们需要有精神内涵、入眼入心、读思融合的阅读。就像《中庸》里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不是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浅阅读”。
⑤当然,浅阅读是需要,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保证阅读的品质还有赖于深阅读。在笔者看来,长此被动接受浅阅读的人,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会随之降低。而深阅读是伴随思考的阅读,能训练一个人的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使人的思维能与精神成长相伴随,人的各种能力进而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阅读的焦点不再仅仅停留在阅读的“量”上,要更加关注阅读的“质”的状态。
⑥应该看到“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直接影响着阅读的品质。今天的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时,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不难发现,“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阅读”,而是“观看”,甚至是“猎奇”。长此以往,心灵无法获得充分的滋养。
(选自《福建日报》,2015年4月13日,有删改)
1.“浅阅读”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根据第②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思路。
3.简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壶容天下茶
夏正平
①夜的大门是被谁推开的?问问镇上的人吧,大家一定会说,那肯定是到老顺兴茶馆喝早茶的老秀才魏老二了。
②老秀才不仅酷爱喝茶,还珍藏一把茶壶,这把茶壶是他祖宗传下来的,也不知多少代了,老秀才私底下跟茶馆里的老友说过,他对这把茶壶的感情比对老伴的感情都要深。茶壶就是他的命,茶壶要是被砸了,他也就活不下去了。其实江南的男人哪个不爱茶,哪个不爱壶啊。茶是乡里产的阳羡茶,壶也是乡里人做的紫砂壶,抓一把碧绿绿的茶芽,放在紫玉砂壶里,泡上烧得沸滚的铜官山的清泉,闭上眼,呼噜噜滋上一口,不醉也得醉了。
③柴扉吱扭一响,夜的大门就被推开了。东边的地平线已撕开了一道罅隙,一抹亮丽的朝霞迫不及待地从这罅隙里跑出来,飘飘逸逸的像女孩子扎在颈上的纱巾;淡淡的薄雾轻笼在寂静的河面上,虚虚渺渺地使架在河上的石拱小桥看起来似琼宇里的玉带金桥。其实这桥就叫玉带桥,有年头了,据说这桥是佛祖用身上的玉片砌的。桥下有三两棵垂柳,传说是苏东坡栽的。苏东坡来阳羡访友,看上了桥下人家的一个女孩,可女孩早已有了人家。苏文人就在这桥下栽了几棵垂柳,向女孩倾诉他缠缠绵绵的情怀。因而这树就叫相思柳。老顺兴茶馆里一代代的老茶客都这样说。老顺兴茶馆就落在这相思柳后面的相思巷口。
④房还是青砖青瓦的老屋,地仍是青砖铺的地,桐油漆过的木排门,岁月早已把它涂抹得灰暗斑驳。坐在茶馆里,便会使人油生一种不知今宵是何夕的感慨。肩头搭着只竹篮的老秀才赶到这茶馆时,茶馆的木排门已卸了,门后烧茶水的老虎灶上也已热气氤氲了,这时镇上的老茶客也陆陆续续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大家和抹桌烧灶的老板娘打了个招呼,便端坐在八仙桌边,各自从竹篮里捧出自己的紫砂壶,抓上一把茶叶,让“阿庆嫂”泡上烧沸的山泉水,雾气氤氲的茶馆里,便听得一片“咕噜噜”的喝茶声,飘散的茶香把江南清晨的空气也熏染得清朗祥和。
⑤茶客们的喉咙让茶水润过了,便打开话匣子,播报起各自的新闻旧闻来:前贤村的王折脚在西施荡里捉到一只大甲鱼,这甲鱼有笠帽大,冯洪才把这事写成了新闻登在县报上,稿费够他喝半个月茶;中巷桥边的工业园新开了一爿环保设备厂,名字叫得吓煞人,叫什么骏马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可连清洁工算在里面,也只有三五个人……外面的世界风云激荡,江南小镇的老茶馆里却永远是这样和风煦阳,小小的紫砂茶壶里有倒不尽的逸事趣闻,人间情怀。
⑥在旧时,镇上有人家起了纠纷,也都是到茶馆里来解决。冤家对头面对面地坐在这茶馆里吃“讲茶”。茶客们三言两语,就能理清冤家之间的是非曲折;一壶清茶,就洗濯掉了仇人眼中的阴翳,泡软他们心头久结的怨恨。当他们走出茶馆时,阴云密布的心境已变得清朗明净。
⑦茶是江南人的命,壶是江南人心头的宝,这命宝一样的东西并不见得多金贵,就像老秀才手里的那把平平常常的紫砂壶,只因倾注了他太多的情感,就显得比金子都金贵了。老秀才喝一口茶摩挲一下他的紫砂壶,再喝口茶再摩挲一下他的紫砂壶,在镇上开澡堂的吴秃子见了,笑话他:“老二,你的壶是苏东坡做的,还是陈曼生做的,要这样地宝贝?”老秀才嗬嗬地笑道:“壶容天下茶,缘逢知心友。我的魂、我的魄都和这把壶融合在一起了,你说宝贝不宝贝?”
⑧老秀才深情地捧起他的茶壶,那壶里装的不仅是润心润肺的茶水,还有悠悠的人生滋味。(选自《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7月3日)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赏析第③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③段插叙玉带桥、相思柳的传说,有何用意?
4.文章题目是“壶容天下茶”,请探究“天下茶”在文章中有哪几层深意?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
(2)是鸟也, 。(庄子《逍遥游》)
(3) ,肇锡余以嘉名。(屈原《离骚》)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惑而不从师, 。(韩愈《师说》)
(6) ,琵琶声停欲语迟。(白居易《琵琶行》)
(7)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8)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