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笛声化作民族魂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笛声化作民族魂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止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

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不幸的是,1935年7月中下旬,《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聂耳巳溺亡于日本,年仅23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耳朵大,从小就被人叫做“耳朵先生”,进入歌剧社后,大伙见他才华横溢,直接称他为“聂耳”。

B.聂耳幼年丧父,家庭困顿,学费都要东拼西凑才成,然而,聂耳人穷志大,渴盼国富民强,自小立志做音乐家,为国出力。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毅然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为抗日救亡呐喊,并因此结识了田汉,一起为国歌唱。

D.《义勇军进行曲》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歌曲,宣扬抗日救亡,激昂的歌词,激越的旋律,唱出了国人抗战的决心。

E.文章两处划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2)“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是哪些条件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在2015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巳不合时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过人的音乐天赋,澎湃的音乐激情;②勤奋好学,赤诚的爱国之心;③被慧眼赏识,幼年时邱师傅给他启蒙,报考音乐歌舞学校时,得到音乐家黎锦晖的青眯。 (3)①田汉已写好歌词,歌词慷慨激昂;②日寇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③抗日救亡时代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了整个巾华民族。 (4)示例:必须否决这个建议。①《义勇军进行曲》蕴含的战斗不屈的民族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②坚持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可以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建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③虽然时代变了,国歌中的忧患意识不能丢,居安思危;④《义勇军进行曲》仍在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华夏神州,仍在教育、激发年轻一代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它永远不会过时。(国歌的内涵与作用4分,国歌在现时代的意义与作用4分,紧扣材料,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赞同这个建议,能够言之凿凿,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文中看不出聂耳自小就有当音乐家的梦想,到上海后,偶然的机会,聂耳才报考了音乐歌舞学校;A项聂耳不是从小就被人叫做“耳朵先生”,进入剧社后,因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又因为耳朵大,才逐渐被称为“聂耳”;C项聂耳是先结识田汉,后参加革命音乐组织。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ABCD四项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E项是对文章里语言的分析理解。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是哪些条件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可见答案应在“九一八”之前,由此可以确定筛选的范围。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的条件有内外两方面。从聂耳自身来说,他勤奋好学,有过人的音乐天赋;从外在来说,就是得到了如木工邱师傅和音乐家黎锦晖的指导和青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是哪些条件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应到文中圈出“九一八”之前的内容,第四段开头说“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可见聂耳成功的条件应在第四段之前。然后从个人的主观条件、主观努力以及外在的环境、他人的影响等客观方面进行分析即可。依据题干所说,到文中圈划出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分值分条作答。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外界环境的刺激。当时日寇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这时田汉已经写好歌词,歌词慷慨激昂,正符合聂耳此时的心境,符合抗曰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因此他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认真审题,“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然后找到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这一部分内容,再从客观环境和他人的辅助等方面回答,最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4)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在2015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巳不合时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本题为探究题,观点应是唯一的,即对《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的提法,要坚决否定、回击。原因是《义勇军进行曲》不但包含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而且虽然时代在改变,这首曲子仍在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华夏神州。《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不会过时。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要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比如本题中,首先应明确态度,即反对这些委员的提议,然后从《义勇军进行曲》中所体现的精神对现今社会的作用角度具体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没有赴约【美国】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么?”“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忿忿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景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3.就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遏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我:“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

(摘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父亲”与一个丹麦女孩之间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父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

B.文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C.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她”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爱情。

E.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的生活。

(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的诗句是:                  

(3)《离骚》中屈原阐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诗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鹊桥仙·春日登楼(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迁宗正寺主簿,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都城大火,机应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务为奉承,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丐闲,不许。迁右正言兼侍讲,首论广蓄人才,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召问甄拔,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言:“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专为养兵之助。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信使往来之始,疮痍方深,敝蠹纷然,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数上章告老,帝不许,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尺牍人多藏云。

(选自《宋史·娄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B.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C.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D.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机为政有方,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为民工置建房屋,提供工具,升为宗正寺主簿,还请求朝廷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为人正直,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并上密奏章陈述将帅专权,对军纪的管理松懈,不训练检阅军队。

C.娄机重视人才,富有远见。他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从侍从、台谏、学士等分别选拔可担任边州将帅的一二人,以行危急之事。

D.娄机为人诚恳,做事严谨。对是非曲直,他当面判断,事后从不再说;赞人全面,不遗漏特长;造访贤能者,列出其可任用的事实,以供选拔之用。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②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