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毕飞宇

①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这是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⑥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④段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3.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4.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

 

1.①侧面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体现父子两代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②将我对一辈子耕作于大地的认识与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父亲坚毅、顽强的生命意志的钦敬、赞叹之情。③承接上文,进一步揭示了我“胆怯”“不寒而栗”的原因;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①鹅黄是新秧苗的颜色;②鹅整理黄布满我老家的大地,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壮观的景象;③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顺序不论。) 3.始终围绕“大地的声音”这一描写主体,笔墨集中;综合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描写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每点1分,三点4分。) 4.①对象厚重:作者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②体验厚重:作者对大地特点的出色描写,体现了他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③情感厚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考查是分析段落的作用。先通读第三段,概括该段的内容及作用,主要写父子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属侧面表现。我的态度“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和父亲的态度“整整沉默一下午表”形成对比,我是害怕逃避,而父亲则是坚毅、顽强面对,表明彼此之间观念的差异,我对父亲赞叹的态度很显。和上文的关系,这段内容照应上节“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与下文的关系,下文写庄稼人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第三段内容为下文作了铺垫。将答案整理后分点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对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然后就内容所表达的效果作用加以分析;结构方面要考虑段落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段落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通常开头段的作用有点出题目(标题)、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与结尾呼应等,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如本题,先概括内容,侧面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再分析内容的作用,体现父子两代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②将我对一辈子耕作于大地的认识与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父亲坚毅、顽强的生命意志的钦敬、赞叹之情。最后考虑结构上的作用,与上下文的关系,第三段与上文有关系与下文也有关系。 2. 试题分析:该题问第④句中“鹅黄实在是悲壮的”的理由是什么。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该句“鹅黄”“ 悲壮”两个词的内涵值得深究。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意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鹅黄”指的是新秧苗的颜色。“新秧苗的颜色”怎么是悲壮的呢?悲壮包括悲伤悲凉和壮观,回归文本,文中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这是写其壮观的特点;“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是写其悲。将要点稍加整理即可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结构复杂的句子,指修饰语较长或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句子,修饰语较长句子要抓较长的修饰部分理解,多个分句组成的句子要逐个理解每个分句的含义。第二种是有深层含义的句子,这种句子要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第三种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种句子要将修辞辞还原,并结合内容理解其使用该种修辞所要表达的效果。题中句子是第二种,因而要抓住关键词“鹅黄”“ 悲壮”结合语境理解。 3.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赏析表达特色的题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简括内容,分析手法,考虑语言表达上有特点,强调效果。内容上画线部分写的是“大地的声音”,手法上运用了排比,连用三个“在……”结构的句子,比喻,如“像呢喃,像交头接耳”,拟人,“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句式上多处使用结构整齐的短句,整句散句相结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赏析语句的表达特色,实际上主要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答题模式通常是先概括划线处的内容,然后逐一分析其中使用的表达技巧,手法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包括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景物描写的考虑感官角度,如是写人,则考虑写人的手法,除此之外,还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和句式特点等。该题中划线手法则主要是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 试题分析:该题属控究题,探究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也就是探究“厚重感”的内涵。表面上看就是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仔细审题,作品“厚重感”体现在何处,作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内容、形式和主旨。形式不能厚重,因此可以从文章写作的题材内容、表达的感情角度来思考。题干中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通读全文,作品写作对象包括辛勤劳作的农民,无边的土地和大自然,写作对象厚重。文章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深厚,有对生活在大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亲人的崇敬、热爱、赞美,有对故乡的怀念,有对大地的赞美。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相对较难,考生常常无从下笔,做题不得要领,会出现答非所、言不及义的情况。虽然难,也并非不可答,不可得分。考生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审题,审清题目所问方向,然后通读全文,因为探究题型涉及的内容基本是立足全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使用的表达手法。然后针对问题搜索答题区间,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重新组织语言,分点罗列即可。如本题,问题是立足于整篇文章的“厚重”,文章由内容形式(即手法结构)和主题构成。可思考的方向排除手法结构,剩下内容和情感。再结合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理解分析就对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第八》)

(2)孟子曰:“            ,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3)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

(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注】,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庚寅年(公元1170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为贺金正旦副使,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京师:即词作中的“神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定都于此。

⑴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词的上、下两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瞻云传

(明)陈继儒

①瞻云子者,姓赵,名淮,字源长,太仓人。七龄而丧父,又七龄而丧母,遂自号曰瞻云子,志思也。三娶三失偶。性喜孤伴,好苦吟诵。

②顾独为琅玡兄弟及太原父子所知。琅玡殁,王文肃公解相印归,与公日益昵。所居去文肃南园不数武。文肃巾车过园,辄物色赵翁在否。在则相与把臂入林,分兰菊,举觞斗棋,率抵暮以为常。而他若单赤贫,委苍庳屋,必侧身趋视之,去亦不复问报谢。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酒酣耳热,曼为长讴,四座辟易,即群少年竹肉满堂,噤无敢发声音。性慷慨,重然诺。人以缓急告,虽酣极燕笑时,辄愀然舍去。凡为人经营劝导,宛转词色间,不啻身当之。贫者炊,暴者葬,具得公力居多。

③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殁皆有恩礼。与人交,坦直无他肠,所谈皆道义风雅节侠,未尝以俗务经怀。独不耐龊市人态,甚则内呕,至义形于色。虽富贵人,富家翁,折行就之,而心不服也。当文肃鼎盛时,坐无公不欢。公抗言无忌讳,退亦罕所请。文肃每叹曰:“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

④及文肃父子相继捐宾客,物情炎冷,邅几百变,而公以一布衣,始终慰存太原家如故。文肃存不加腴,亡不加瘠,衡门吟咏,老而不衰,其感报知,勃勃须发胸抱间,则又古高渐离、侯生之流何亚也。惜里中知公者鲜,故于七十有五时,为作《瞻云子传》。

(有删减)

【注】①琅玡兄弟、太原父子:琅玡兄弟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二人,太原父子指王锡爵及其子王衡。②王文肃公:王锡爵,卒谥文肃,有《王文肃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物色赵翁在否         物色:访寻

B分兰               艺:欣赏

C人以             缓急:困厄

D退亦罕所请           干:请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锡爵赏识赵瞻云,甚至到了坐席上没有赵瞻云就不快乐的地步;罢相归田后,他与赵瞻云的关系更加亲密。

B赵瞻云虽生性喜欢独处,但在酒酣耳热之际,也会一展歌喉,凭借着他那曼妙婉转的歌声征服所有在场的人。

C赵瞻云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劝导别人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常做帮助贫穷的人、安葬暴亡的人这样的善事。

D赵瞻云懂得感恩,他感报琅玡兄弟、王锡爵父子的情意,与古代高渐离、侯生之类的人物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

(2)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

4.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赵瞻云的品格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偏远之何伤。”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像屈原这样置个人成败利钝于不顾,执着一念,勇往直前的志士仁人。

B“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在时代的召唤前,青葱少年当志存千里自强不息为开创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发展之基。

C“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人生在世,惟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你才能真正拥抱一份随缘自适、泰然自得的洒脱与从容。

D“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俗世红尘中的我们与其喟叹年华匆匆,不如珍惜现有的光阴,把握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查看答案

情境不同,“月”在古人笔下承载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下列诗句中,不是“月”抒发“思妇怀人”之情的一项是( 

A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B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C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