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陛,是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陛,是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以“陛下代称皇上,后来“陛下”成为尊称帝王的称谓。

B“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诸侯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

C儒家经典《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如无注释,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世称“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也记述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共33篇。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以其无礼于晋  

何厌之有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⑤给贡职如郡县

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⑦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⑧金千斤,邑万家 

⑨宁可以急相弃耶

山峦为晴雪所洗

A①⑤/②⑧⑨/③⑦/④⑥⑩

B①⑤/②⑧/③⑦⑨/④⑥⑩

C①⑤/②⑨/③⑦⑧/④⑥⑩

D①⑤/②/⑨/③⑦⑧/④⑥⑩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的两项是(    

封之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使使以大王     

④群臣之         ⑤共其乏困         ⑥既,取道  

⑦邻之,君之  ⑧且君尝为晋军  ⑨其人居未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全部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组是(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④诸郎中执兵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左右既前,斩荆轲  

⑦共其乏困                        ⑧吾不能早用子  

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⑩若亡郑而

A①③⑥    B.②⑦⑩    C.④⑦⑧    D.⑤⑨⑩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无能为也已           何厌之有           共其乏困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失其所与,不知      日以尽矣           秦伯说         今日往而不反者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D图穷而匕首见         皆为戮没           设九宾礼于廷   终已不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环保”“绿色”是现代概念,但谈不上是现代观念,而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宋代延续前代的做法,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各州县又设“农师”之职,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之,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定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又严禁捕食青蛙,因为宋人已发现青蛙乃庄稼害虫的天敌。这一立法大概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之一。

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不管是郊外的道路两旁,汴河沿岸,还是繁华都市内的街道两边,都是绿树成荫。这当然是宋政府大力推广绿化的结果。

宋太祖立国之后,即诏令沿黄河、汴河两岸的州县,必须多种植“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木”,因为植被能够巩固河岸、堤坝。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谢德权即调征夫役,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难怪后来日本僧人成寻来中国旅行,乘舟至汴河时,看到沿岸皆“杨柳相连”“榆柳成林”。

我们现在习惯在公路两旁种植林木,宋人也是这么做的。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一位官员发现官道两旁缺少树木,便向朝廷提了一个建议:可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或随地土所宜种杂木,五七年可致茂盛,供费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宋真宗批准了这一建议。宋仁宗时,陶弼在阳朔当县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宋朝地方官若在任内积极植树造林,是可以作为升迁之政绩的,《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县丞任满,任内种植林木滋茂,依格推赏,即事功显著者,所属监司保奏,乞优与推恩”;如果导致绿化面积减少,则要受处分,“任内种植林木亏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资”。政府又立法严禁盗伐林木,“违者置罪”;即使是官方出于公共用途要砍伐木材,也必须向“都木务”申请采伐许可。

宋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既是传统环保理念的延续,也是宋代社会现实的压力所致。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如延州普遍以煤(石炭)为日用燃料,整个城市笼罩在煤烟之中。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可别以为只有今日的北京才有“沙尘暴”,宋代文献中即多次出现扬尘天气与雾霾天气的记录,严重者,“暴风起西北有声,折木吹沙,黄尘蔽天”。换言之,跟之前的任何王朝相比,宋朝人面临着更为迫切的环保压力,不能不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宋朝“现代性”的表现,因为在“近代化”展开之前,人对自然的破坏力是非常有限的。

(选自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宋代环保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重视环保,设置虞部,令其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工作;设置“农师”一职,任职者能从技术方面指导民众种植作物、林木。

B宋朝制定一系列涉及生态环保的法令。宋太祖明令禁止猎杀青蛙、飞鸟等,这一法令大概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之一。

C宋太祖和谢德权都深知林木有巩固河岸、堤坝的作用,宋太祖令沿黄河、汴河两岸的州县多种树,谢德权派人在汴河两岸种树。

D宋真宗采纳了一位官员的建议,准许征调人员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这一绿化举措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使路人免受暑热之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重视绿化,《清明上河图》即是力证。《清明上河图》中,都市内街道两旁、郊外道理两旁、汴河沿岸都是绿树成荫。

B曾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成寻是宋代绿化工作成效的见证者,他乘船到汴河时,看到汴河沿岸杨柳相连、榆柳成林的景象。

C宋仁宗时,阳朔县令陶弼督促百姓在数百里官道两旁都种上了树木,其他郡县为增加地方政绩,纷纷效仿阳朔县的做法。

D《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地方官在任内积极植树造林应受褒奖;如果当地绿化面积减少,朝廷将依情节轻重处分地方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有禁止盗伐林木的法令,且法令严格。官方想砍伐木材以满足公共用途若未获“都木务”的采伐许可,也不能砍伐木材。

B宋代手工艺发达,人口增长速度快,这也带来空气污染,土地、林木资源被过度开发等问题,故宋代也比以往朝代更注重环保。

C“沙尘暴”并不是直到现在才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宋代文献中就有关于“沙尘暴”的记录,沙尘暴无疑加重了宋朝的环保压力。

D宋代社会已具有“现代性”特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大于以前任何时期,扬尘、雾霾天气的出现始于宋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