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①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刚正不阿,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不久便被诬“坐赃”下狱。永隆元年(680)八月,骆宾王遇赦出狱。此诗大约写于次年冬春之际诗人送别友人之时。②燕丹:燕国的太子,丹。

1.诗中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1.用典,以在易水与燕太子丹诀别怒发冲冠的荆轲义无反顾启程刺秦王的典故,表现了对荆轲轻生重义、不畏强权的敬仰之情,为全诗营造告别友人营造慷慨激扬的气氛,照应标题,点明送别地点易水。 2.“寒”字,语义双关,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春之际,北方的河水是如此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奇功不就的荆轲肃然起敬、无限缅怀之情。诗人面对着历史见证的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犹在,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第三,“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作用。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具体分析,切记空洞。“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首先确定“炼字”,然后分析理由。“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B.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C.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D.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此处指齐桓公,齐是国号,公是爵位,而桓是谥号。国君加谥称公带有尊称性质,如鲁庄公。

B国家,王、侯封地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家通常指称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士大夫的采地食邑。

C.枹鼓,这里指的是战鼓。就是击鼓所用的槌。后世有成语“枹鼓不鸣”比喻政通人和社会秩序安定没有冤假错案

D.管仲,名仲,字夷吾。字是古代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夷吾在这里表德行美好之意。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回国坐稳君位后,随即任命鲍叔牙为太宰辅佐自己。鲍叔牙却历数自己的不足加以推辞,同时极力举荐管仲。

B.鲍叔牙举荐管仲的过程中,历数管仲在得民心、理国家、讲忠信、制礼法和治军队等五方面的才能,桓公未被说服。

C.齐桓公对管仲辅助公子纠且曾用箭射杀自己一事耿耿于怀,鲍叔牙以各为其主的理由,成功说服了齐桓公捐弃前嫌。

D.施伯一眼便看穿齐桓公想把管仲带回国的真正目的,认为这将更会严重威胁到鲁国,因而他一再坚持就地处死管仲。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查看答案

请在横线处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失其所与                            寡人之过也:                 

③且君尝晋君赐矣:                    君图之:                     

能得樊将军首:                      计不知所出耳:              

⑦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⑧仆所以留者:                 

孰与城北徐公美           

 

查看答案

对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烦执事        次进   

舍郑以为东道主   ④徐公不君之美也

⑤臣壮也           ⑥邻厚,君之薄也   

⑦因人之力敝之   ⑧伏尸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⑦⑧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⑤⑥不同;⑦⑧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相同;⑦⑧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⑦⑧相同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陛,是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以“陛下代称皇上,后来“陛下”成为尊称帝王的称谓。

B“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诸侯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

C儒家经典《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如无注释,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世称“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也记述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共33篇。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以其无礼于晋  

何厌之有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⑤给贡职如郡县

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⑦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⑧金千斤,邑万家 

⑨宁可以急相弃耶

山峦为晴雪所洗

A①⑤/②⑧⑨/③⑦/④⑥⑩

B①⑤/②⑧/③⑦⑨/④⑥⑩

C①⑤/②⑨/③⑦⑧/④⑥⑩

D①⑤/②/⑨/③⑦⑧/④⑥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