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不全都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

下列句中不全都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④⑥

 

A 【解析】 试题分析:“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而献身。“交通”句中意思为:交错相通 。现在的意思为:交通运输。“无论”,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亲戚”,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本题“牺牲”“无论”,词义转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无他,但手熟尔。        D.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何陋之有  

⑤唯君图之

A①③   B.②③   C.①⑤  D.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文后各题。

临江仙  夜到扬州席上作

苏轼

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注释:尊:同“樽”,酒器。草堂: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成都时所建的草屋。轻舸:轻舟、小舟。吴侬:吴侬方言。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侧重叙写朋友对词人的思念,其情犹如杜甫怀念李白一样。

B“遥指”二字,把苏轼与友人间的距离表现的很形象:不在远方,而在近处。

C这首词上片写相聚,下片写叙旧。

D这首词叙写了朋友间的相忆、相聚、慰藉、叙旧、伤离等广阔内容,含蓄地表露了词人的不幸遭遇。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帘十里卷香风”一句借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点明相聚地点扬州。

B“花开又花谢”指岁月易逝,也象征朋友之间相聚时短,离别时长,此次相聚也只不过是旅途相逢,词人自然产生“离恨几千重”的伤感。

C词人善于捕捉并表达深情,“连夜”“惊笑”就生动形象地把老友急于相聚和惊喜相遇的情态叙写得活灵活现。

D这首词体现了苏轼豪迈奔放的特点,也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万人敌

《史记》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事得已            故:旧的,原来的

B.又不肯             竟:完,终了 

C妄言,族矣           毋:别,不要

D.虽吴中子弟皆已籍矣   惮:害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如《史记》《汉书》《宋书》《明史》等。

B“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范晔的《三国志》。

C《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年少时,读书识字学剑均不成,要求项梁教他兵法,要学对抗万人的本领。

B.项梁杀了人,与项籍一起躲到吴中之地,每当吴中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常出头主办,并暗自苦学兵法,组织宾客子弟,借此显示自己的才干。

C.始皇巡游会稽,项梁和项籍一起观看,项籍充满自信地认为始皇之位是可以谋取替代的。

D.项籍凭借自己身高力大,才气过人,在吴中之地颇有名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