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民国时期《开明国语课本》里有一篇课文:“三只牛吃草,一只羊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

 

诗意地生活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仕途失意的李白,最终还是选择了倚剑天涯,诗意地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抱着明月,李白一醉方休,这千年之醉,成就了李白这一代诗仙。把失意烧成了落叶,李白终究在诗意里找到人生的归属,一匹青驴,一袭青衫,一条蜀道,一座崇山,诗意地生活,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的足迹,让李白找到了生命的本真。 是啊,生活是何其需要诗意老点缀啊! 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已逐渐萎缩,近似荒芜。彩灯闪朔,燃尽了安宁,疲惫的心灵,已找不到归路。其实我们不妨停下脚步,让焦炉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缓息,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只是我们缺少对诗意的发现,对美的感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打破黑暗的沉寂;门前的梧桐又长出了新叶,小鸟在枝头欢唱嬉戏;叽叽喳喳的路人小孩,一声声清脆的“早上好”,让你一天都倍感清新。黄昏,夕阳斜斜映照的古道,残余着一丝喧嚣;归家的行人,拉长的影子,此中无不充斥着诗意。 学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在烦乱的城市中,抬起头来,看着那静静的夜空,寂寞的繁星,哼着宜人的小曲;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暂时离开书桌,在草地上,享受大地的芳香。诗意地生活就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展云舒。”诗意地生活就是远离那些遥不可及的奢望,在平静轻松中释然。 诗意是简单的,简单到一点心情,一份哀怨,简单到阳光照射下摇曳的那株狗尾巴草,简单到在落日的余晖中抖动的几竿修竹,都能给你不尽的思索和一份诗情. 诗意,一种温情与浪漫,一种美幻与向往。诗意地生活,练就我们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永远的充满诗意,轻松快乐,永远相随。只要你善于生活,你会在清晨的朝阳中发现诗意,你回在林中的鸟鸣中感受诗意,你会在枫叶飘飘中寻找诗意…… 诗意地生活,生命中从此便多了些许阳光。 诗意地生活,受伤的心灵从此便不再空虚。 诗意地生活,快乐将与我们相随,你会惊讶的发现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人生如诗,诗写人生,就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吧!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则作文,应先理解句子的寓意,然后再进行立意。“三只牛吃草,一只羊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材料中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吃草”,这是为了活着,代表的是物质生活;二是“不吃草,看着花”,这是追求美、追求精神、思想的表现。 参考立意:1.从“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角度:“吃草”是为了活着,活着不能仅仅为了吃草。 2.从“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的角度: (1)不能只是为了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生活。 (2)要超越平庸,要有自己的思想。 (3)人应该诗意地生存。 (4)要从生活中发现美。 3.综合角度: (1)物质牵绊与精神自由。 (2)我们要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3)“吃货”眼中也有不同的世界。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二、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找对象法,即从文中不同的对象入手进行立意。比如本题,可以抓“吃草”“不吃草、看着花”这两种表现,分析“草”“花”的寓意,然后再进行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美媒:作家成明星对阅读是件坏事

10月8日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67岁的白俄罗斯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以表彰其一生的杰出贡献。这位《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战争中没有女性》等作品的作者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认可。

文学奖是授予那些有创作才华的人。但是,公众对获奖作者随之而来的痴迷是否健康?我们的冲动似乎为这种将作家变为明星的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追逐的不是书,却是作者。

一本书作为一部受推崇的、完整的作品应该是独立的,不应有作者的生平介绍或附页。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在1968年一篇题为《作家之死》的文章中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观点。“人们在日常文化中所能找到的文学的意象,都专横地集中在作者方面,即集中在他的个人、他的历史、他的爱好和他的激情方面。”巴特抱怨说。

近50年后,仍有一些人对此表示赞同。“我认为,当作品诞生后,就不需要作者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埃琳娜·费兰特曾经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没有人知道,费兰特的真正身份,她是用笔名写作的,她几乎只通过电子邮件和信件交流。

但是,布克国际文学奖的提名规则却在鼓励作者“让公众认识自己”,其中包括录音采访和播客。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基金会就要求参与最后角逐的人参加他们“与网络相关的公众见面会”。

2007年,一名记者未经邀请来到多丽丝·莱辛家门前,他是第一个通知她,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的人。今天,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在获奖消息尚未正式公布前几个小时就敲响了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数字之门。你获奖了,便成了公众人物。

有一些作者会满足甚至是纵容他们的粉丝。《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在推特上拥有560万粉丝,她积极地通过公开露面和社交媒体向读者发表讲话,透露比我们合上最后一本《哈利·波特》时所能想象更多的内容。罗琳在她书中创造的魔法世界正在被她亲自明朗化。

当然,公众的关注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出版商周刊》报道,詹妮弗·伊根在获得2011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后的三个月,其作品《恶棍来访》的销量增加了3倍。2010年获奖者保罗·哈丁的《修补匠》在宣布获奖前的那一周仅售出40本,而获奖后,该书的周销量增长到5000本,而且持续畅销10个月。

但是,我们的明星文化往往与我们读书的方式捆绑得太过紧密:如果作者的确不是在一个贫穷的社区长大,或者如果她在童年时曾经遭受虐待,或者她其实是一个男人,难道作品的意义可能会发生改变吗?

(参考消息网10月13日报道,有删节)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2.试概括出本文作者认为“作家成明星对阅读是件坏事”的理由。

3.本文的“我认为,当作品诞生后,就不需要作者了”的观点与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曾经去过的,唐朝

低眉

在每一个夏天,都生出一层回到唐朝的渴望。这渴望,薄薄凉凉的,像抹在蛋糕上的蜜。在唐朝,他们隐居山林,屋子四周遍植芳竹。一推门就可以看见西岭含着千秋雪。在月光灿烂的夜晚听得见虫鸣。豆花妩媚的香味固执地侵到人们的梦境。溪水,潺潺流淌,就在家不远的山坡上。

我没有办法回到唐朝,也没有住在山林的福报,就只好在唐诗里避暑,把一本唐朝诗集置放在我那明式的案头,手抚案几上树木的花纹,耳朵里一条洞箫的河流淌过。唐诗,这是古时候的爷爷给我们讲过的童话呀。我在爷爷给我讲的童话里臆想隐居山林的清气,看见空山明月苔花如米,竹林喧哗浣女归。莲花弄影。草木幽香。人与天合一。有谁能够回到古时候?我不能。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屋顶,密不透风,结实,而沉闷。听不见风声,也听不见雨。老了以后我是一定要隐居山林的。在一个举头可以望见青山隐隐的地方,筑一间矮舍。四周遍植竹林。屋檐下就长点青苔吧,它总是在幽暗的地方开一米白花,不会吓到你。月亮大了的时候我就啜一口小露水,喝一口清风明月。你要相信,有些人是需要喝露水的。月亮很小的时候,我可以在地面上等待,和遥望。而云朵这样东西,我是不会捉它的。它是天上的莲花呀。轮廓天真,无邪。来自古时候。就让它一直在天空中开放吧。

除了在唐诗里避暑,也常常在声音里避暑。每天枕着一种禅意的声音入睡,人清如竹。箫。巴乌。笛子横吹。古筝淙淙。这些,就是竹子们的古时候,我们的童年。竹子们身体里的禅意通过声音慢慢地渗入体内,在内心滴翠。呀,我们每天都像疾啸的箭,射入那遥远的荒漠。清秀的声音让我们淬火,慢下来,停留。种点竹子吧,就在心田。不仅心有古意,而且心有翡翠。

夏天的午后醒来,会听见空调嗡嗡的声响。唉,可怜的人类。总是在透支我们的未来,依靠物质而生活。在古时候,如果你睡醒。听得见雨声淅沥,敲在屋顶,就像春天在呼唤种子。古时候,人们做出来的梦,像一支印度檀香伸出来的懒腰。袅袅娜娜,向上,到达那住着仙女的天际。

还没老去的时候,让声音在我的体内隐居吧。我也可以在我的新居窗前,种一丛竹子,风吹来,会沙沙响。晴好的天气,把荫凉投在我的床上。有月亮的晚上,把影子映在我的窗上。我可以在月亮很大和很小的时候,走在通往竹林的路上。躺在一片湖水的边上,仰望星空,听微风响。

还没老去的时候,让声音在我的体内隐居吧。我也可以在我的新居窗前,种一丛竹子,风吹来,会沙沙响。晴好的天气,把荫凉投在我的床上。有月亮的晚上,把影子映在我的窗上。我可以在月亮很大和很小的时候,走在通往竹林的路上。躺在一片湖水的边上,仰望星空,听微风响。

这时我就能听到那些久远的呼唤。这呼唤,来自我曾去过的唐朝

1.为什么作者“在每一个夏天,都生出一层回到唐朝的渴望”?

2.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3.作者说“我没有办法回到唐朝”,又说“这呼唤,来自我曾去过的唐朝”。这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植物进藏也。  (《赤壁赋》)

(2)西当太白有鸟道,                                  (《蜀道难》)

(3)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

(4)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师说》)

(5)不应有恨,                                        (《水调歌头》)

(6)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

(7)前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

(8)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                            (《论语孟子选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①伏波营: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1)第一首诗的抒情非常曲折,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寒”字含义丰富,请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寒”。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末尾句的表达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弘,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后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乞骸骨,避贤者路。”上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闲,君其存精神,止念虑,辅助医药以自恃。”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详与善,报其祸           阴:暗中

B.汲黯庭                   诘:责问

C.上曰:古者赏有功           报:报告

D.愿归侯,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退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公孙弘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

①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②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④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

⑤因赐告牛酒杂帛                

⑥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

A.②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弘六十岁时,被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B.公孙弘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C.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故人宾客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给了他们,家里没什么余财。

D.公孙弘深受皇上的器重,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辞官回乡的请求,皇上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并安抚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2)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3)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