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为下列两副对联选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时,美国...

依次为下列两副对联选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时,美国作家斯诺撰写了一副挽联,托人送到鲁迅先生追悼会上。挽联是: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      何人领呐喊?先生     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990年,德高望重的徐向前元帅逝世,越共领导人黄文欢即书一联以悼之。挽联是:         军心暖,威震沙场敌胆寒。

A.寰宇  已经   同甘共苦

B.中国   不幸  同甘共苦

C.中国  已经   身先士卒

D.寰宇  不幸   身先士卒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寰宇,寰球,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第一空主要强调鲁迅对当时中国的价值,使用“寰宇”范围过大,故使用“中国”。第二处,应对应前面的“尚未”,从词性一致的角度来看,应使用“已经”;“不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第三处,同甘共苦,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从对联的角度来看,“威震沙场”是主谓结构,“身先士卒”与其结构一致;“同甘共苦”是并列结构,结构对不上。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本题中,因所给的语境是两副对联,故应从结构、词性一致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对联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民国时期《开明国语课本》里有一篇课文:“三只牛吃草,一只羊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美媒:作家成明星对阅读是件坏事

10月8日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67岁的白俄罗斯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以表彰其一生的杰出贡献。这位《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战争中没有女性》等作品的作者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认可。

文学奖是授予那些有创作才华的人。但是,公众对获奖作者随之而来的痴迷是否健康?我们的冲动似乎为这种将作家变为明星的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追逐的不是书,却是作者。

一本书作为一部受推崇的、完整的作品应该是独立的,不应有作者的生平介绍或附页。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在1968年一篇题为《作家之死》的文章中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观点。“人们在日常文化中所能找到的文学的意象,都专横地集中在作者方面,即集中在他的个人、他的历史、他的爱好和他的激情方面。”巴特抱怨说。

近50年后,仍有一些人对此表示赞同。“我认为,当作品诞生后,就不需要作者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埃琳娜·费兰特曾经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没有人知道,费兰特的真正身份,她是用笔名写作的,她几乎只通过电子邮件和信件交流。

但是,布克国际文学奖的提名规则却在鼓励作者“让公众认识自己”,其中包括录音采访和播客。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基金会就要求参与最后角逐的人参加他们“与网络相关的公众见面会”。

2007年,一名记者未经邀请来到多丽丝·莱辛家门前,他是第一个通知她,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的人。今天,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在获奖消息尚未正式公布前几个小时就敲响了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数字之门。你获奖了,便成了公众人物。

有一些作者会满足甚至是纵容他们的粉丝。《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在推特上拥有560万粉丝,她积极地通过公开露面和社交媒体向读者发表讲话,透露比我们合上最后一本《哈利·波特》时所能想象更多的内容。罗琳在她书中创造的魔法世界正在被她亲自明朗化。

当然,公众的关注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出版商周刊》报道,詹妮弗·伊根在获得2011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后的三个月,其作品《恶棍来访》的销量增加了3倍。2010年获奖者保罗·哈丁的《修补匠》在宣布获奖前的那一周仅售出40本,而获奖后,该书的周销量增长到5000本,而且持续畅销10个月。

但是,我们的明星文化往往与我们读书的方式捆绑得太过紧密:如果作者的确不是在一个贫穷的社区长大,或者如果她在童年时曾经遭受虐待,或者她其实是一个男人,难道作品的意义可能会发生改变吗?

(参考消息网10月13日报道,有删节)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2.试概括出本文作者认为“作家成明星对阅读是件坏事”的理由。

3.本文的“我认为,当作品诞生后,就不需要作者了”的观点与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曾经去过的,唐朝

低眉

在每一个夏天,都生出一层回到唐朝的渴望。这渴望,薄薄凉凉的,像抹在蛋糕上的蜜。在唐朝,他们隐居山林,屋子四周遍植芳竹。一推门就可以看见西岭含着千秋雪。在月光灿烂的夜晚听得见虫鸣。豆花妩媚的香味固执地侵到人们的梦境。溪水,潺潺流淌,就在家不远的山坡上。

我没有办法回到唐朝,也没有住在山林的福报,就只好在唐诗里避暑,把一本唐朝诗集置放在我那明式的案头,手抚案几上树木的花纹,耳朵里一条洞箫的河流淌过。唐诗,这是古时候的爷爷给我们讲过的童话呀。我在爷爷给我讲的童话里臆想隐居山林的清气,看见空山明月苔花如米,竹林喧哗浣女归。莲花弄影。草木幽香。人与天合一。有谁能够回到古时候?我不能。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屋顶,密不透风,结实,而沉闷。听不见风声,也听不见雨。老了以后我是一定要隐居山林的。在一个举头可以望见青山隐隐的地方,筑一间矮舍。四周遍植竹林。屋檐下就长点青苔吧,它总是在幽暗的地方开一米白花,不会吓到你。月亮大了的时候我就啜一口小露水,喝一口清风明月。你要相信,有些人是需要喝露水的。月亮很小的时候,我可以在地面上等待,和遥望。而云朵这样东西,我是不会捉它的。它是天上的莲花呀。轮廓天真,无邪。来自古时候。就让它一直在天空中开放吧。

除了在唐诗里避暑,也常常在声音里避暑。每天枕着一种禅意的声音入睡,人清如竹。箫。巴乌。笛子横吹。古筝淙淙。这些,就是竹子们的古时候,我们的童年。竹子们身体里的禅意通过声音慢慢地渗入体内,在内心滴翠。呀,我们每天都像疾啸的箭,射入那遥远的荒漠。清秀的声音让我们淬火,慢下来,停留。种点竹子吧,就在心田。不仅心有古意,而且心有翡翠。

夏天的午后醒来,会听见空调嗡嗡的声响。唉,可怜的人类。总是在透支我们的未来,依靠物质而生活。在古时候,如果你睡醒。听得见雨声淅沥,敲在屋顶,就像春天在呼唤种子。古时候,人们做出来的梦,像一支印度檀香伸出来的懒腰。袅袅娜娜,向上,到达那住着仙女的天际。

还没老去的时候,让声音在我的体内隐居吧。我也可以在我的新居窗前,种一丛竹子,风吹来,会沙沙响。晴好的天气,把荫凉投在我的床上。有月亮的晚上,把影子映在我的窗上。我可以在月亮很大和很小的时候,走在通往竹林的路上。躺在一片湖水的边上,仰望星空,听微风响。

还没老去的时候,让声音在我的体内隐居吧。我也可以在我的新居窗前,种一丛竹子,风吹来,会沙沙响。晴好的天气,把荫凉投在我的床上。有月亮的晚上,把影子映在我的窗上。我可以在月亮很大和很小的时候,走在通往竹林的路上。躺在一片湖水的边上,仰望星空,听微风响。

这时我就能听到那些久远的呼唤。这呼唤,来自我曾去过的唐朝

1.为什么作者“在每一个夏天,都生出一层回到唐朝的渴望”?

2.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3.作者说“我没有办法回到唐朝”,又说“这呼唤,来自我曾去过的唐朝”。这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植物进藏也。  (《赤壁赋》)

(2)西当太白有鸟道,                                  (《蜀道难》)

(3)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

(4)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师说》)

(5)不应有恨,                                        (《水调歌头》)

(6)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

(7)前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

(8)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                            (《论语孟子选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①伏波营: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1)第一首诗的抒情非常曲折,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寒”字含义丰富,请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寒”。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末尾句的表达特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